秦始皇陵水银,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陵中的大量水银。“(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河海,机相灌输,上发天文,下发地理。以美人鱼膏为烛,久而久之不灭。”《汉书》也有类似的记载。然而,尽管史料是这样记载的,但墓中是否有水银一直是个谜。
[img]487617[/img]
直到现代,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利用科技手段证明,秦始皇陵宫内的贡献量确实非常异常,贡献量呈东南、西南高、东北、西北弱的趋势。如果汞分布代表河流、湖泊和海洋,这种分布趋势与中国渤海和黄海的分布位置正好一致。经过对汞含量的分析,推断秦始皇陵中的汞含量约为100吨。
那么,在古代的生产水平下,秦始皇是如何得到这么多汞的呢?这里不得不提到秦朝的一位女富豪巴清。在司马迁记录秦汉商业活动的《史记·货殖传记》中,巴清是唯一一位通过经营丹砂入选的商人。
[img]487618[/img]
《史记·货殖传记》记载,“巴寡妇清,先得丹穴,善其利数世,家不子。清朝,寡妇也能守住自己的事业,用金钱自卫,不受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是客人,为了筑女怀清台。夫罗鄙人牧长,清贫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不是富邪吗?”
根据这一记录,巴清家族掌握了丹砂矿,长期从事丹砂采矿业务,掌握了独特的丹砂采矿和冶炼技术。因此,该家族可以代代相传,垄断了巴蜀地区的丹砂采矿业务,积累了大量资产。
[img]487619[/img]
事实上,丹砂提炼水银技术早在春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例如,春秋霸主之一的齐桓公使用水银进行防盗。唐代的《括地志》有载,“齐桓公墓靠近县南21英里的牛山。金永嘉末,人发,初版,次级水银池,气不入,几天后,就是牵犬入中”。
@ 丹砂在当时也被广泛使用,不仅可以用来制作颜料,还可以用作镇静剂,还可以用来治疗疥疮等皮肤病。此外,朱砂既有毒又防腐,因此古人认为用朱砂提取的金丹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朱砂常被用作炼丹的主要材料。这些使得朱砂的开采、提炼等技术发展迅速,也使巴清有了与秦始皇做生意的基础。毕竟秦始皇对长生极其痴迷。
[img]487620[/img]
因此,巴渝文化专家李永明认为,当时只有靠近咸阳的巴清才能提供超过100吨的汞。除巴蜀外,贵州桐梓、思南、德江、陕西省迅阳、略阳、山阳、凤县等地也有许多朱砂矿,解决了秦始皇生产汞原料和技术问题。
那么,汞是如何运输的呢?众所周知,汞是一种有毒物质,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挥发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因此,在运输汞时,不仅要保证密封,还要保证低温。从秦朝的科技手段和运输能力来看,水银的运输能力显然是困难的。
[img]487621[/img]
因此,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秦始皇陵中的汞很可能是在当地提取的。也就是说,原材料从各地区的朱砂矿运到皇陵施工现场,然后在现场提取。至于汞很容易导致中毒,这可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谁让大多数参与建设的人都是刑事徒弟。
秦始皇陵真的有水银吗? 这些水银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