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五子登科”,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以下是相关历史事迹的介绍。
科举就像一个巨大的筛子,把学生放在上面来回颠簸筛选好品种,让人晕头转向,华发渐生。“高文健笔科场手,白发青衫太监路人”是无数学生一生的写照。科举是一场悲喜剧,包括“范进中举”的闹剧和“五子登科”的美谈。
01
“五子登科”这句谚语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五子登科”图案的物体,民间也流行贴“五子登科图”为家中学生的学习祈祷。那么,“五子登科”典故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对此,专家表示,这是我们祖先的教育模式,仍然适用于现代。
[img]487427[/img]
读过《三字经》的人应该熟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气”四句话。这里记录的是窦禹钧的典故,“五子登科”是他教的五个优秀儿子的典故。
02
窦禹钧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人,家在燕山府。他也被称为“窦燕山”。窦燕山最初是一个商人。所谓无商不奸,唯利是图,曾经是窦禹钧的天性。他做了很多不道德的事情,比如低买高卖,囤积居奇。但没人想到的是,转折点竟然是窦禹钧的梦想。
[img]487428[/img]
据资料记载,他在梦中遇到了死去的父亲。他的父亲谴责他不道德,伤害了他的天性,并告诉他,他将切断他的儿子和孙子,除非他改变过去,做更多的好事。当他醒来时,窦雨钧的冷汗打湿了他的全身,他后悔了。从那时起,他开始广泛地做好事,修复祠堂。渐渐地,窦雨钧的名声开始好转,燕山府出来了。
窦禹钧有五个儿子。为了避免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他把余生的精力都花在教育儿子身上,最后把五个儿子都教育成人才。后来,五个儿子参加了科举考试,所有的儿子都在名单上,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因此,“五子登科”逐渐成为美谈,窦禹钧的父子也成为了世人的榜样。后世许多人在家里张贴“五子登科图”,只是为了借此典故为家里的学生寻求一个好兆头。
那么这五个儿子后来怎么样呢?窦仪官前往北宋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窦彦历仕汉、周、宋初为礼部侍郎;窦侃曾为宋朝起居郎;窦成为宋朝后,他担任左建议医生;窦熙曾担任宋左补阙。《宋史》中也有关于窦仪的特别记载。从这个角度来看,五子登科绝不是虚传。
[img]487429[/img]
03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科举考试不等于高考吗?真的这么罕见吗?还是古人读得更少了?这里也普及了一些科举考试的基本知识,以回答每个人的疑问。
首先,科举考试的作用是选官而不是上学。与高考相比,公务员考试可能更合适。但两者的难度是不同的。毕竟,公务员考试只是现在少数人的选择。在古代,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在竞争科举考试,这更接近高考。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级是大学入学考试,考生是我们常说的孩子,范围是州县,如果你通过了这个级别的考试,你就可以成为一名学者。然而,即使你成为了一名学者,你也必须是优秀的人才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次考试。
下一级考试是著名的乡村考试。这是省级统一考试,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级高考,三年只有一次,竞争对手是前三名学生。如果你通过了这个级别的考试,它将成为一个人,这意味着你有资格成为一名官员,难怪范金会疯狂。第一个人是解元,实际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省级状元。
第三级考试是会议考试,考生将直接与贡院其他省份的精英进行决斗。通过笔试的人将进入宫殿考试,我们称之为金石,其中第一个是冠军。
[img]487430[/img]
那么每次会议上有多少人能上榜呢?据史料记载,明朝以前约30人,明朝以后约300人,难度可想而知。只有这样,才会出现“28人第一次登上榜首,百万里传名”的盛况。新科学家们“为马蹄病感到骄傲,一旦他们看到了所有的长安花”,他们的表情可想而知。而那些没有上榜的人,也只能是“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第下人”。正是这样一个强烈的对比,一个学生为科举考试可谓红眼,一个“五子登科”的故事才会炒得持续几千年。
结语
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今天的入学考试,都可以说是生活中的首要任务,影响着无数人的神经。然而,如果这种“千军万马穿过木桥”的竞争长期存在,实际上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科举考试的废除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希望中国能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五子登科】是什么意思?它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