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锐意改革,大力倡导“削藩”,导致西汉吴楚七国叛乱,最终被叛军杀害。董仲舒在执政期间似乎没有重大改革。董仲舒应该算是一个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最终会有好的结局。赵错当时正处于汉景帝时期。事实上,削藩符合汉景帝的意图。赵错向景帝陈述诸侯二年(前155年)的罪过,要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下一步就是带来历史真相,一起来看看吧!
[img]485886[/img]
董仲舒来自武帝招贤下士。武帝决定走什么路。董仲舒的思想以德治国、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制和统一的思想迎合他。汉武帝高兴地接受并大力实施了它。董仲舒赶上了一位真诚的决定皇帝。在利益方面,他没有冲突诸侯的权力。此外,当谈到武帝时,诸侯国的权力也大大削弱。基本上,地方政府已经服从了中央政府。董仲舒的思想很快就贯通了,就是抓住了时势。
赵错的死是政治上的受害者,也是景帝面对内外压力的挡箭牌。在一代政治家实现他们为国家服务的雄心壮志之前,他们被斩在热闹的街道和市场上,这让人感到无限的叹息、无助的生活和无情的朝廷。早在文帝期,晁错就提出削藩令,当时文帝没有表态,到景帝执政,认为可行。于是开始实施,诏书立即引来吴楚七国的强烈抵制反对,然后以“清君侧”的口号反叛。
赵错专注于政治,看到诸侯之患失败,提出不是时候削番(景帝刚继位),也没有平定“七国之乱”的能力。最后,他建议景帝亲征,保命留在京都。
赵错失败,董仲舒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