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造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历代封建统治王朝中,有些王朝出现了藩王造反的现象,比如汉朝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都是在开国之初就被封为宗王,然后宗王造反。另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就把自己的宗子分封到全国各地。
这个朝代是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与大臣们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没有得到宗室的保护,所以他决定建造一个附庸。自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以来,王子和侄子被分封为亲王,他们被分封到各地,为大明保卫边境,并制定了严格的封臣制度,限制了封臣的权力。
[img]486190[/img]
根据规定,边疆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事,具有一定的兵力,但军队数量有规定。朱元璋认为,这不仅可以让子孙保护自己的国家,还可以避免藩王的兵力过大,进而造反,危及朝廷。不幸的是,他死后不久,朱迪就造反了。
第一个造反者——朱棣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迪就藩燕京出兵多次与蒙古残余势力作战,得到了很好的磨练,这也增强了他在北方的影响力。
朱元璋崩溃后,太孙朱允文即位,朱允文一即位,就担心各地自尊的叔叔们。于是和心腹齐泰,
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相继被砍。朱迪看到皇帝削藩日盛,一步步逼迫,危及自己,举旗反旗。
由于朱元璋的规定,藩王可以有一定的军队,这为朱迪的叛乱提供了条件。经过四年的战斗,他秘密招募军队,锻造武器,终于打到了南京,把朱云文赶下了舞台。
[img]486191[/img]
靖难之战后,朱迪,甚至藩王支持士兵的缺点,为了后代,加强中央集权,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得相互走动,与地方官员交朋友。
形成“有明诸诸,分封不锡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的局面。
这进一步削弱了藩王的权力。藩王不能当官,不能参与政治事务,不能拥有军队。从此,藩王成了名副其实的“饭桶”,成了明朝未来的隐患。
第二个造反者—汉王朱高旭
明成祖朱棣次子朱高旭、明仁宗朱高炽与母弟同在。
朱高旭曾跟随父亲出兵靖难,颇有战功。朱棣即位后,被封为汉王。他选中的藩国是云南,但他多次找理由拒绝就藩。朱棣别无选择,只能同意他留在首都。
后来,朱高旭增加了护卫,经常与唐太宗相比。他觉得自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他多次挑衅是非,陷害王子,希望王子下台。
[img]486192[/img]
朱高旭在13年(1415年)被封到青州,但他仍然拒绝去。朱迪下令,他仍然找不到理由不去,更加傲慢,增加了他的警卫。2015年(1417年)3月,朱迪将朱高旭封在乐安州,并命令他立即前往封地。他找不到理由后,就去了附近。朱高旭到达封地后,心存怨恨,总是想着谋反。
明宣宗继位后,朱高旭以为时机到了,就起兵造反。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他投降了,被带回首都,最后用一个大缸蒸了。
广通王朱徽第三造反者
朱徽是明太祖的孙子,岷王第四子。
朱徽泽是一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王子。他的下属曾经说过他有异象,将来可以当皇帝。朱徽泽相信这一点,并与他的下属发生了阴谋。
[img]486193[/img]
这时,苗族人的一位首领不敢和他们一起谋反,于是事情被揭露,后来被俘。2020年10月,景泰皇家历史上的李石派遣了徐都尉焦静和宦官李聪将朱徽章押入首都,将他的头衔、封地和普通人降职。
安化王朱
安化王,是明朝庆王(庆靖王朱勋)的一个分支,靖王第四子,永乐19年袭封安化郡王,现在封地在甘肃安化。
正德五年,太监刘瑾专权,朱珏利用刘瑾专横霸气引发的世界不满,派生员孙景文联系宁夏,指挥周昂等军官,突然叛乱。
这时,宁夏的将军邱岳假装生病,闭门不出,暗中计划筹集与官军合作平定叛乱,于是假装投降安化王,暗暗回应。邱勇建议安化王加强黄河防御,使城市叛军主力,城市防御空虚,所以邱勇抓住机会杀死叛军将军周昂、孙景文等叛军领导人,容易抓住朱,当叛军得知朱被抓住,部队崩溃,官方军队进入宁夏镇,安化王叛乱平息。
朱被朱,爵位除。
第五个造反者—宁王朱陈豪
朱晨豪,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王第四代继承人。一开始,朱迪造反向朱权借兵,说事成后平分江山。然而,朱迪成为皇帝后,变了,把他封在江西。
到宁王四世孙朱晨豪时期。他巧取豪夺其封地南昌,排除异己,广结土官狼兵,私制武器盔甲,与朝廷内部权贵交朋友,给他们送礼,并告诉皇帝增加他的卫队。公元1519年,朱利用南昌地方官僚谢宴的机会,带兵围禁人民,自称皇帝,发布号召,谴责朝廷。但仅43天后,叛乱就被明朝文武双全第一牛人王守仁平定。正德十五年十二月,朱在通州被处死。
[img]486194[/img]
朱迪是明朝唯一一个造反的藩王。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军事力量。朱迪为藩王时,遵循朱元璋制定的藩王制度,手中可以有兵权。此外,朱迪本人常年在北方与敌人作战,有威望和军队,这就有造反的条件。
再看看后四个造反的藩王,他们大多出生在蜜罐里,没有头脑,不知道天高地厚。最重要的是没有正规部队。从根本上说,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失败。
明朝藩王造反共有五个 最后,为什么只有朱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