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皇后,每个人都会想到什么?以下是相关的历史事迹。
皇帝是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存在,为了保证自己的江山代代相传,所有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子孙满堂。为了皇帝有足够的孩子来发展和扩大家庭的力量,皇帝通常会接受妃子。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大多数皇帝的妃子都会从王朝的世界权贵中选择。这样,随着妃子的宠爱,就会出现严重影响皇帝统治的情况,外戚专权乱政。那为什么明朝没有外戚专权呢?明朝是如何选择妃子的?
三千美女大多是小家碧玉,严防外戚
自周朝以来,皇帝的后宫制度一直有明确的记载。在《礼记·昏义》中,记载:“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妃,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皇。”
明朝时,除了皇后,皇帝的后宫还包括贵妃、贵妃、九妃、才人等。根据地位,淑女是最后一位,只要她被选入皇宫,她就是淑女。
[img]485430[/img]
朱元璋成立明朝后,根据历代外戚专权乱政的教训,朱元璋明白,这场灾难的根源是妃子的家庭是世界权贵。如果双方互相支持,外戚专权就会出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严格控制后宫外戚的势力,明朝的皇后大多是民间小碧玉。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在后宫筛选中,为了防止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大部分皇后和妃子都是民间选择的,更注重家里贫穷的女性。另一个优点是,大多数贫穷的女性都比较节俭,可以帮助皇帝节俭勤政。而且,女人家里没有力量,即使想支持也很难。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个很聪明的人。为了提醒后宫的妃子,朱元璋还挂了一张红牌,上面刻着妃子不能参与政治事务和政治混乱的话。明朝大多数其他皇帝也预防了祖先传下来的遗训。因此,明朝没有发生亲属专权这样的事情。
外部筛选已经成千上万的选择
虽然女王和妃子的选择大多来自民间,但也很难在海选中脱颖而出。毕竟,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海选,但只有一个女王。
明朝皇后的筛选就像现在的海选一样,按轮次筛选淘汰。皇帝还没结婚,到了适婚年龄,皇宫就会派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13-16岁的女孩。在这些女孩中,宦官选出5000人,这5000人通过海选,然后皇家出路费,让女子的父母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女子送到首都参加半决赛。
在第二轮选拔中,宦官们会找到一个相对较大的场地,安排这些女孩,开始观察外部形状,淘汰那些脱颖而出的人,太高、太短、太胖或太瘦,这一轮通常会淘汰大约1000人。
剩下的4000人将在第二天参加第三轮筛选。此时,宦官将仔细观察每个女孩的面部特征、姿势、音色、皮肤和头发。只要其中一个不符合标准,它就会被淘汰。本轮淘汰人数约为一半,淘汰人数约为2000人。
剩下的2000个女孩可以说是优秀的民间,但第四轮筛选仍然严格,太监不仅会用尺子细女人的手和脚,还会观察女人的步骤和气质,这一轮将淘汰1000人,只有1000人,经过这四个层次,终于成为了一个女仆。
[img]485431[/img]
成为宫女是成为妃子的前提,也需要进一步观察筛选,宫女会带这些女人进入密室仔细观察女孩的身体,身体疤痕,皮肤粗糙不嫩,所以会选择300人成为宫女之间的小头,这也可以被视为第五级。
内部筛选依然严格,皇后终于脱颖而出
第六级是皇帝派值得信赖的宦官仔细观察300名宫女头目一个月,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语言,以判断他们的性格是否温柔、善良和聪明,然后淘汰250人。
剩下的50个人可以说是完美的。这50个宫女将直接成为妃子。第七关是皇太后或妃子从这50个人中选出三个,供皇帝自己选择。最后一轮皇帝终于可以亲自出马了。皇帝将在这三个人中任命一个皇后,经过几次筛选的皇后将脱颖而出。也可以看出,成为明朝皇帝的皇后真的很难。
明朝是如何选择妃子的?为什么明朝没有外戚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