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这个人失败了六次,但最终成为了明朝著名的科学家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无论环球形势如何变化,工业基础和工匠精神都是民族振兴的希望。

400多年前,在明末内忧外患之际,一位失意的文人从农村走出来,以执着朴素的工匠精神,不仅促进了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还开发了一种强大的战场杀手,为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延续了十多年。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

一、奉新二宋

公元1615年是江西省奉新县宋家人难忘的一年。

今年是万历四十三年,乙毛科乡试刚刚上榜,奉新县衙迅速传来好消息:全省1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排名第一@ 他的大哥宋应升排名第六。

宋氏兄弟很快成为励志典型,一时风头无二,被称为“奉新二宋”,名副其实地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除了自己的努力,奉新学霸的宋氏兄弟与家族的传承无关。

[img]483749[/img]

宋应星曾祖宋景,历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曾在工部、吏部、兵部担任尚书。

宋应星的祖父宋承庆聪明过人,二十出头就中了举人,可惜二十五岁暴病去世,留下了儿子宋国霖。

宋国林未能延续祖先的优秀基因。经过几十年的考试,他只混了一个学者。他有四个儿子,养家糊口已经成为一个问题,更不用说供儿子学习了。宋兄弟的学习是在他叔叔开设的私人村庄里完成的。

宋应星从小就表现出了超强的记忆力,有传言说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才华。除了数百所学校外,他还喜欢阅读天文学、水利、医学、农业、手工制造等专业书籍,特别是当时最新出版的杰作《本草纲目》,这对宋应星的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他无法想象这样一本旷世奇书,竟然出自落后文人李时珍之手。

更让他无法预料的是,很多年后,这两个人的命运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他生逢乱世,命运远比万历时期的李时珍落魄。

二、中年潦倒

公元1630年,农村考试成名15年后,宋应星经历了6次科举考试,从意气风发的小宋考上了拖家带口的老宋,依然没有名气。

父亲宋国林也于前一年去世,家里还有老母要赡养,诗和距离虽然很诱人,但现在最重要的是一家人的生计。

大哥宋应升第二年被吏部选为桐乡县长,也算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于是宋应星就绝了科举考试的心思,安心在家读书。

直到四年后,他才被推荐在离家几百英里的分宜县找到一份教育考核工作。

这个年薪只有36石大米的临时工已经工作了四年。然而,正是这份勉强谋生的工作,让他不用整天跑来跑去谋生,可以抽出一些精力投入兴趣。

在宋晋升为桐乡县长的那些年里,宋经常参观,发现当地水稻的产量远高于家乡。经过一番探索,他了解到桐乡农民在育种、移栽、除草等方面进行了精细操作。

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他随后记录了这种方法。

罕见而有价值的是,作为一名文科学生,宋应星的记录相当仔细和严谨。例如,他写道:“每亩幼苗,移植25亩”,意思是1亩幼苗,可移植25亩,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收入。

今天,江西的一些农村地区仍在遵循这一比例。

对宋应星来说,秧苗移栽只是牛刀小试,真正的硬核,就是下面这些逆天神技。

三、旷世奇书

宋应星种植纺织印染、制糖制盐造船、榨油炼铜铸炮,对于这些被正统人视为旁门左道的技术,却玩得很开心。

明末榨油纯手工,不同的油产量不同,数据不足,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经过多次试验,宋应星1510年记录了各种油的产油率:“所有胡麻、蓖麻、樟树每石得40斤,菜旅子每石得27斤,云台每石得30斤……”这样的记录很快成为油坊工人熟悉的数据。

在旱年,宋应星收集了田间生存的水稻种子,并将其种植在高旱田中。他发现这些小米生长的水稻生命力相当顽强,相当于获得了一个新物种。在培育蚕种时,他将白色的雄蛾与黄色的雌蛾交配,经过产卵和繁殖,最终形成了棕色的茧。

[img]483750[/img]

200多年后,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直接将宋应星的发现引用为物种变异的重要证据。

在没有元素周期表的时代,宋英兴发现了有色金属的分子结构差异。他利用银的活性来提取金的纯度:先将金块切成薄片,每一块用土壤包裹,然后在火中熔化;然后用银汁倒在泥壳上,金汁立即流出。

金银密度不同,精炼后金纯度很高。渗入泥中的银汁没有被浪费,用铅汁倒在泥上,高纯度的银又出来了。

西方人研究了这一波出神入化的操作,已经是一百多年后的事了。

宋应星花了八年时间总结和编辑这些复杂的技能。为了把这本辛勤工作的作品印在一本书里,他曾经节俭地从大哥那里借了一些钱,直到第一本手稿出来。

面对散发着墨香的样书,宋应星感慨万千。他把这本书命名为《天工开物》,意思是“天工开物”。

但遗憾的是,这本被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书,出版后却没有波澜。

事实证明,晚明的气氛是奢侈的。市场上最畅销的小说是《金瓶梅》。除了一堆数据外,《天宫开物》还充斥着大量的手绘工程原理图。与行业相关的人大多是文盲农民工。那些文人怎么会对这些书感兴趣呢?

在没有打字机的时代,印刷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活动。当宋应星担心很难收回成本时,幸运之神意外地来到了他身边。

四、无与伦比的国士

公元1638年,勤奋的宋应星因在任期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被破例提拔为福建汀州推官。这是八品的刑狱职务。宋应星上任时已经52岁了。

宋应星上任后,发现汀州监狱里有大量农民被迫为海盗谋生。经过一番教育,他释放了所有这些人。

为此,老板骂宋应星姑息养奸。而且宋应星受不了官场的潜规则,只好辞职回家。

他不知道的是,在北方边境,他的《天工开物》在战场上闪耀,拯救了濒临死亡的明朝。

河北晋州守将陈洪旭被后金打得毫无动力。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思,他打开了《天工开物》,找到了火器铸造的技巧,很快开发出了一个大杀手:“万人敌”。这件事一出来,就迫使后金改变了进军路线,减轻了首都防务的压力。

虽然万人敌的杀伤力无法与红衣大炮相比,但由于其简单性和轻便性,它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明军,成为最有效的抗清神器。

公元1643年,宋应星再次启用,担任亳州知府。这一次,官职是前所未有的五大产品。然而,当两鬓斑白的宋应星赶到亳州时,连政府政府都被乱军炸成了废墟。

山河破碎时,他不得不提交辞呈。在朝廷批准之前,首先传来的是崇祯皇帝上吊煤山的坏消息。

公元1646年,大哥宋应升服毒殉国,背负着国家仇恨的宋应星,从此隐居农村,直到80岁临终,还不忘告诫儿孙:“后人不得入仕!”。

由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将清朝斥为“北俘”,这本奇书自顺治以来就被封禁。乾隆编辑《四库全书》时,被视为违法作品。后人现在看到的最早的模型来自日本。

令人欣慰的是,在宋应星的家乡,上世纪80年代修建了一座大型纪念馆,现已成为江西省著名的科普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那些实践社会发展的人,让星星移动,他们最终会永远被后人铭记。


这个人失败了六次,但最终成为了明朝著名的科学家这个人失败了六次,但最终成为了明朝著名的科学家

,,,,,,

  • 从叛军到明朝最后的忠臣:可歌可泣的一生
  • 崇祯皇帝的自杀标志着以崇祯为首的明朝统治的结束,但大明还没有完全死亡。当时,江南地区仍在朝廷委派的官员手中。他们仍...

  • 从暴发户到阶下囚的明朝将军石亨:石亨是怎么死的?
  • 渭南人石亨(-1460年)。明朝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 早年抗击瓦拉,颇有战功。后来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

  • 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登基称帝的?朱高炽简介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

  • 李康妃殴打妃子,虐待王子做坏事,但她活了80多岁
  • 明光宗朱常洛宠妃李康妃,明溪宗朱由校养母。她生了很多次孩子,最后只有一个女儿(乐安公主)活了下来,其他孩子都死了。 李从...

  • 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婆为何瞎了眼睛废了一双腿?
  • 如果说明英宗在政治上面是个无能的昏君的话,那么在生活中的话,明英宗一定是个好男人的典范。钱皇后算起来也是明英宗的原配...

  • 什么是春凳?主要做什么?
  •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读《红楼梦》,你就不会了解封建社会。《红楼梦》不仅应该被视为小说,也应该被视为历史。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