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能够击败北方游牧民族的朝代或时期并不少见。然而,完全征服它们是极其困难的。原因是游牧民族机动性强,活动空间大。
以汉朝为例。虽然汉武帝时期多次击败匈奴,但匈奴战败后远离漠北。虽然汉武帝派军队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但他仍然无法完全征服它。从那以后,汉匈仍然停止战斗,直到东汉初期才基本解决。另一个例子是明朝永乐时期,朱迪出征五次。然而,在了解了明军的实力后,鞑靼军队开始避而不战,导致朱迪徒劳消费金钱和食物,但总是很难摧毁敌人的主力军。
@ 游牧民族不同于农业文明。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成本普遍较低,但农业文明军队往往需要巨大的后勤支持。因此,寻找和消灭游牧民族的主要力量一直是中原王朝面临的一个难题。很难找到太短的时间,国家负担不起太长的时间。
如果敌人的主力无法有效消灭,就很难迫使他们屈服,接受自己的统治。事实上,清朝能够统治蒙古的俄罗斯东部扩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占领西伯利亚的俄罗斯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空间,完全阻碍了游牧民族的撤退。
[img]482694[/img]
原因二:两个民族完全不同,统治成本太高
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它们不仅有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且有不同的习俗、文化、信仰等方面。要完成同化并不容易。
最重要的是,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游牧民族的产出实际上非常有限,即使是丰年也只是略有盈余,更多的时候甚至负担不起民族的生存,这是游牧民族经常南下攻击,部落之间的主要原因,一个可以南下掠夺,另一个可以利用战争减少草原人口。
如果将其纳入统治地位,朝廷必须每年付出大量代价,以确保草原人民的生存,否则可能会发生叛乱。然而,一旦草原人民获得了足够的供应,人口的扩张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当草原不能养活大量人民时,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朝廷的支出负担,这只是一个恶性循环。
正如狄仁杰对武则天奏疏中所说,“如果他利用武荒,邀功绝域,耗尽财政资源,争取真正的土地,他不足以增赋,他的土地不足以耕种”。将草原地区纳入统治,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例如,明朝对安南的统治最终被朝廷放弃,因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第三个原因: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自然敌对,多以打击防御为主
[img]482695[/img]
由于游牧民族经常侵略边境,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长期处于敌对关系,这种矛盾历史悠久,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自历代以来,中原王朝主要是打击和预防游牧民族。
俗话说“非我族,心必异”,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就实行了相对单一的民族政策,始终把北方游牧民族视为异族。因此,在战略上,往往是强势时期,以打击为主,贫弱时期以防御为主。即使为了和平稳定,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交流,但极其有限。
同时,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以农为主的生活方式,中原王朝也难以提高向北扩张的动力和需求。双方的有限沟通基本上停留在附属国和宗主国之间,这种关系显然并不可靠。
纵观中国历史,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时期总是扩张最快、最大的时期,即使汉族政权统治时期扩大,也极其有限。这源于双方治国战略和民族政策的差异。
原因四:草原不能复制中原统治模式,古代实行“一国两制”是不现实的
由于游牧民族经常迁徙,根本无法建立固定的政府和驻军,因此根本无法复制中原统治模式,如果仍采用部落统治,则无法保证统治的稳定性。
你知道,在古代集权统治下,如果你想有效地统治游牧民族,你只能实行“一国两制”,比如向清朝实行盟旗制度,但这对中原王朝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此外,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民族,其组成军队的成本非常小。一旦他们有异心,他们可以迅速聚集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朝廷要摧毁它并不容易。
[img]482696[/img]
事实上,这可以参考明朝奴隶干部的统治模式。明朝在该地区几乎实施了军事管理制度,即立即管理军队和人民,并实施了“以夷为夷”的战略。根本原因是它不能移民到该地区。这是明朝经营辽东全面崩溃的重要原因。当后金崛起时,明朝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力量来扑灭叛乱。
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不可接受地将一个不能统治、随时可能爆发叛乱的地区纳入统治。
如上所述,不能完全征服草原,统治成本过高,不能复制中原统治模式,应该是中原王朝没有将草原纳入统治的重要原因。至于中国思想、草原周边民族和复杂环境等其他因素,它发挥了帮助作用。
当中原王朝强大时,为什么不完全统一北方民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