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明朝可以说是最容易引起研究兴趣的朝代之一。明朝有开国皇帝出生在乞丐和僧侣身上,还有几个皇帝不愿意管理政治,但国家仍然有序运作。
然后,有些皇帝不做生意,有些人喜欢做木工,有些人喜欢整天练习仙丹。这些都是人们饭后的谈话。然而,明朝必须有自己的优势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更强大的封建王朝。
[img]482751[/img]
朱元璋虽然出身不高,但政治才华横溢,能够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整顿官治,改善朝廷腐败之风。明朝最突出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内阁制度。
朱元璋最初废除首相的目的是控制皇帝手中的权力。然而,经过几代皇帝的统治,明朝内阁首辅的权力不断增强,比以往的首相要好。
[img]482752[/img]
朱元璋废除首相的目的是使皇权至上,没有其他权力来制衡皇权。为什么内阁首辅会逐渐变得强大,甚至皇帝也无法控制?今天,让我们来看看明朝内阁的背景,以及内阁的权力是如何逐步扩大的。
一、内阁的建立
1、背景出现在内阁中
朱元璋从一个贫穷的人到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在中原建立了明朝的政权。朱元璋借鉴了历代的发展形势,认为皇权必须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于是开始尽力加强权力。
后来朱元璋通过胡唯庸一案废除了宰相制度,皇权不再被相权压制。朱元璋将原本属于宰相的权力分配到六部手中。
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分之间的制衡。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虽然皇权得到了改善,但它也给皇帝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缺点。为什么?
[img]482753[/img]
原来宰相制度废除后,宰相要负责的一切都落在了皇帝的头上。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每天至少要批读数百封奏折,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后来,朱元璋实在撑不住了,于是他设立了内阁的前身,任命官员协助他处理政府。然而,虽然皇帝选出的官员德行俱佳,但他们缺乏管理能力,这并不能帮助皇帝更好地提高行政效率。朱元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废除了他们。
[img]482754[/img]
2、朱棣建立内阁
后来,朱元璋建立了宫廷学士学位。虽然皇帝对他们不够信任,但这一制度仍然保留下来,成为皇帝的顾问。在朱棣统治期间,内阁正式建立,任命大学士学位帮助皇帝处理政府事务。
经过社会发展,内阁开始有权阅读奏章,并将建议附在奏章上,方便皇帝审查,节省行政时间。皇帝审查无异议后,行使朱批准权,可以实施拟议票的内容。
[img]482755[/img]
二、扩大内阁首辅权力
1、压制阁臣
内阁制度建立后不久,内阁大臣享有同等的发言权,首辅与阁臣的地位没有明显差异。然而,在明英宗时期,内阁首辅的权力不断增强。
内阁拥有绝对的权力,阁臣地位低下,双方开始出现差异。嘉靖年间,建立了首辅制度,提高了首辅地位。内阁大臣共同决定的票务计划也演变成了阁臣的谈判。
首辅本人有决定权。比如万历时期的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他的话语权不仅超过了内阁大臣,连皇帝都不敢听他的意见。
[img]482756[/img]
2、压制六部
我们知道,在内阁成立之初,它只是一个协助皇帝处理政府事务的机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在内阁的早期阶段,没有权力干预政府。即使后来发展起来,对政府的干预也仅限于实施拟议的票权,也没有其他过错。
然而,在嘉靖年间,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大,甚至远远超过六个,甚至官员的任免也受到内阁的影响。在嘉靖年间,阁臣有权任免官员,这最初由官员负责。这样,即使六个部门表面上不受内阁控制。
但事实上,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超过了六部电影,内阁首辅的地位动摇了皇权。明朝内阁中权力最大的是内阁首辅张居正。
虽然他实施了改革,发展了经济,纠正了官员的治理,但他的权力也在扩大。张居正控制着官员的任免和考核,甚至万历皇帝也尊重他,直到张居正死后才清理他的错误。
[img]482757[/img]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权力的扩张背后有很多影响。首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迫切需要有人承担起宰相的责任,皇帝成为当之无愧的替代者。
然而,明朝后来的几位皇帝贪图享乐,忽视了政府,扩大了内阁的权力,显著提高了内阁的地位。然而,扩大内阁权力并不是一件坏事,否则万历已经30多年没有上朝了。如果没有内阁来处理政府,明朝就会灭亡。
参考文献:《明史》、《明朝的那些事》
明朝内阁是如何建立的? 为什么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