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通常用于指东周上半年的历史阶段,即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时期”。据说是因为鲁国史官按年、季、月、日记录了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简而言之,这部编年史被称为“春秋”。春秋时期,许多小国纷纷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这使得战国七雄落后。其中,本文所说的申国在春秋时期被楚国消灭。
[img]481884[/img]
一
@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朝历史上,不止一次申国。作者今天要讲的申国,也叫“申伯国”。除“申伯国”外,周朝还有西申国(申侯国)和东申国。其中,我们应该熟悉西申国(申侯国)。西周末,西申国(申侯之国)联合西戎进攻周幽王,导致西周都城被占领。在此基础上,西申国(申侯国)等诸侯国支持周平王即位,从而开启了东周时期。
相应地,顾名思义,本文中提到的“申伯国”是一个伯爵诸侯国。对于周朝分封的诸侯国,爵位分为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其中,就伯爵而言,它自然是一个中等的头衔。春秋时期,秦国和郑国也是伯爵诸侯国。
[img]481885[/img]
对申国而言,被封君主是申伯
(从西周李王到宣王时期的人),炎帝部落,姜姓,原名姜方伯,周李王的妻子和叔叔,周宣王的母亲和叔叔。因此,很明显,申国和齐国一样,都是姜姓诸侯国,可以称之为同宗同源。齐国是姜子牙建立的诸侯国。
作为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开国君主,《苏辙集》称赞申伯道:“成王之母,齐侯世受其福;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也受其宠爱。”。
二
对申伯来说,周宣王中兴帮助他的侄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被命名为申伯。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记载,周宣王(-前782年),姬姓,名静,一作靖,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周厉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前782年)。周宣王继位后,任命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郭文公、沈伯、韩侯、显父、还叔、张仲等贤臣协助朝政;在对外作战中,周宣王利用诸侯的力量,任命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先后与西戎、淮夷、徐国、楚国作战,使西周国力短暂恢复,历史上被称为“宣王中兴”。
[img]481886[/img]
在这种背景下,申国的建立是为了帮助周王室守卫南方,遏制楚国等诸侯国的崛起。对于申国者来说,在申国之初,周宣王还派伯虎为申伯经营首都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并派近任傅御迁移申伯的下属,以便他能够快速建立申国者。
周宣王去世后,周幽王即位。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被杀后,周平王东迁洛邑,这是东周的开始。进入春秋时期后,申国是东周王室的南门。为了防止楚国北进中原,周朝驻扎在这里。
[img]481887[/img]
三
与此同时,沈国也加强了与中原大陆诸侯的联系,将沈女嫁给了郑武公。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武公夫人嫁给了沈国,被称为“吴江”。吴江,未知生卒年,姜姓,失名考试,沈国君的女儿,郑武公的妻子,郑庄公和叔叔段的母亲。公元前761年,他嫁给了郑武公,因为郑武公的头衔是吴,所以他被称为吴江。
春秋初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为攻击目标之一。春秋时期,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开始在春秋初期扩张,楚文王对申国进行了十字军东征。然而,在楚国和申国之间,有邓国(现在是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在此背景下,楚国必须从邓国借道,才能讨伐申国。值得注意的是,邓国与楚国有婚姻关系,即当时的邓国君主是楚文王的叔叔。
[img]481888[/img]
四
@ 据《左传》等史料记载,楚文王在征服申国的路上,邓祁侯说:“楚文王是我的侄子”,于是让他停在邓国,为他设宴。要求邓祁侯杀死楚王,邓祁侯不许,于是三人说:“死邓国者,一定是这个人。等他灭了申国,再来灭邓国,要杀他,只有这个时候。在我看来,对于致力于北进中原的楚国,真的不会放过邓国。@ 对邓国而言,最好的选择其实是联合申国,以此来对抗楚国。否则,帮助楚国,其实无异于饮鸩止渴。
可惜邓祁侯不听,@ 邓国与申国同归于尽。公元前
687年春,楚国军队来了,在从申国返回楚国的过程中,邓国被消灭,从而将楚国的领土扩大到河南省南阳市。这意味着楚国的领土正式扩大到中原。
@ 申国灭亡后,申伯的许多后代以谢为姓,这是申伯在谢邑的封地(今河南省南阳市和唐河县),原为古代谢国(约70平方公里,西周初已灭亡)。申国君主的后裔以地名称为姓氏,称为谢氏,是河南谢氏,绝大多数现代谢氏族尊重申伯为姓氏的祖先。
如今,谢姓人口约101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76%。全国分布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西、湖南三省,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是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等省区,谢姓总人口的37%。
当初,申国阻止楚国北上 申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