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文武难以平衡?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古代文武难以平衡,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然而,唐朝因藩镇而死,宋朝因文弱而死是一个特例,主要是政策失误造成的后果。因此,以唐宋为例是不合适的。明清时期真正体现这一特点的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发展非常完善,但两朝仍难以摆脱文武平衡。为什么?
唐宋是一个特例,主要是因为政策失误
唐朝因藩镇而死,确实是武强文弱的体现;宋朝因文弱而灭,确实是文强武弱的体现,但两个朝代的主要问题出现在制度层面,更多的是政策失误造成的后果。
1、唐代藩镇的割据源于唐玄宗的政治失误。唐朝以来,太宗开始从战略进攻向战略防御转变,因此从长寿第一年(692年)开始在北部和西北边境地区(特别是龙右、河东和东北)建设防御工事和驻军。唐玄宗继位后,为了应对游牧民族对边境的骚扰,都督府从开元五年(717年)开始恢复,边境军团由节度统治抵御外敌。
此后,随着府兵制的崩溃,从开元11年(723年)到开元25年(737年),各镇的军队基本上都是由筹兵组成的,这使得节兵制开始全面掌握军权。后来,为了确保边境军事不受约束,唐玄宗先后通过财政改革和政治改革,使节度拥有独立财权和地方官员权力,使节度成为独立军事、财政和行政军阀,随着中央政府的持续弱势,最终导致封闭局势恶化。
[img]481440[/img]
2、宋代文强武弱源于宋太祖的政治错误。宋朝太祖赵匡胤成立北宋后,在吸取了唐末以来乱世的教训后,为了防止武强文弱的局面再次出现,在制度建设上实行了“强干弱枝”的原则。根据《宋史兵志》的记载,宋军主要分为三部分:禁军、厢军和乡兵,呈现出四个典型特征:
“强干弱枝”:也就是说,精锐组成禁军是从当地的厢军和乡兵中抽调出来的,从而使禁军成为精锐,削弱了厢军和乡兵的战斗力。
"内外相维"是指将禁军分为两部分,最精锐的殿前军负责守卫京师,侍卫亲军负责驻扎各地,形成内外牵制的势头。
“兵权分离”是指军队的统兵、调兵、指挥权不统一。其中,统一禁军的两司三衙只有统兵权,调兵权属于枢密院,指挥权属于战时皇帝临时任命的率臣。
“兵无常帅”是指宋代的“更加守法”,即京城禁军和地方禁军必须定期换防,以达到兵无知将、兵无常帅、兵无常帅的目的。
这些制度严重制约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此外,随着兵力素质的下降和军队腐败的严重,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低。@ 赵匡胤又留下了厚待士族的祖训,结果导致了宋代文强武弱的局面。
为什么明清制度已经完善,文武平衡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如果说唐宋文武失衡是一个特例,那么对于封建制度相对完善的明清来说,就可以算是文武失衡的典型朝代。无论明清初期的武将集团有多强大,都无法摆脱王朝末期文强武弱的局面。个人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img]481441[/img]
1、历代王朝对武将的自然防范。明清时期的封建制度已经极其完善,从制度层面基本解决了将军威胁朝廷统治的问题。然而,由于古代通信和交通相对落后,朝廷对偏远地区的控制仍然相对薄弱。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很容易形成“只知道他们将军的恩威,却不知道有天子”的局面,一旦将军们有了野心,就很容易形成叛乱。因此,即使明清时期的制度水平相对完善,对武将的限制仍然非常严格,这导致大多数情况下武将受到文官的约束。
2、战争减少带来的军队战力弱化。无论是王朝初期为了争夺世界,还是王朝初期为了稳定统治,历代王朝中前期总是军事实力最强的时期。随着世界的平坦,战争的频率和规模将不可避免地下降,战斗力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古代军队普遍存在制度问题和军队内部腐败,历代王朝的战斗力从王朝初期就呈现出不可逆转的下降趋势。
3、上升通道导致文武集团失衡。在古代王朝,由于武将的晋升基本上依赖于战争成就,随着王朝统治的稳定和战争频率和规模的降低,武将立功的机会无疑更加罕见,文官不仅不受此影响,而且更容易取得政治成就,因为世界是平的。@ 虽然历代科举都有文科和武科,但社会层面的重文轻武极其严重,因为和平时期的文官比武官更容易晋升。
[img]481442[/img]
4、武将功勋集团势力呈下降趋势。对于历代来说,由于王朝初期战争频繁,武将功勋集团在这一时期实力最强。然而,由于上述三个原因,武将功勋集团的实力必然越来越弱,而文官集团的实力是一个不断加强的过程。这一现象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的“土木堡之变”。由于武将功勋集团在这一事件中损失惨重,无疑加速了武将功勋集团的衰弱,使得文官集团迅速崛起,反而加剧了明朝中后期皇权与外庭的矛盾。
如上所述,即使明清两代封建制度相对完善,由于时代的限制和皇权对武将集团的自然防范,以及“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的历史趋势,历代文武平衡总是困难的。如果再加上政治上的错误,文武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唐宋就是典型的。
为什么古代文武难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