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彻底动摇了赵的国家,严重伤害了赵的活力。无论当年放在哪个国家,40万年轻人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长平之战后,赵几乎没有可战之兵,也就是说,赵是最弱的时候。
[img]480101[/img]
长平战争结束后,秦国会让赵国发展20年,等到20岁以下的孩子成长为能参军的士兵吗?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不可避免地要利用这种情况去追求它。毕竟,秦军的目的是摧毁赵国,但赵国可以依靠廉颇将军守住邯郸,以10万名老人、弱者和残疾人守住首都邯郸。后来,他甚至与盟军一起反击秦军,实现战略反败为胜。这取决于什么?
不得不承认,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擅长战争的国家。如果不是秦经过商鞅变法,那就强大多了。赵军也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支。赵位于极北,接触北方匈奴人。所以赵本人经常和匈奴打交道。虽然匈奴也是小势力,但赵可以抵抗匈奴,这也说明赵民风凶猛,尚武之风盛行。这也是赵国抵抗秦军最基本的基础。
[img]480102[/img]
@ 任命老将廉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平战前,秦军改变了杀神白起指挥战役,而赵军则改变了从未指挥过的赵括指挥决定两国运气的战役。赵括自信地认为,只要他出兵,他就能打败秦军,直接前进,甚至摧毁秦国。然而,廉颇知道,赵军与秦军作战并不容易,面对白起,他几乎不能坚持下去,想要反击可以说是痴人说梦。
因此,长平之战全线崩溃,但邯郸保卫战时,老将廉颇再次被赵王邀请,廉颇善守。因此,在廉颇的指挥下,邯郸保卫战艰苦奋斗了三年,秦军再也消费不了了。这种攻防战争是双方的综合国力。
[img]480103[/img]
很明显,赵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赵国将被秦军屠杀。毕竟,赵国此时曾派兵进入燕国等略显弱小的国家,以弥补前线战役的损失。如果他自己的家庭不够,他将从其他国家抢劫,燕国将被赵国的部分大师击败,这也表明赵军的实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援军的到来。毕竟,秦需要用一敌六国灭亡。虽然秦国通过远近攻的政治策略为灭亡六国提供了便利,但六国并不是傻瓜。大家都知道,赵国灭亡后的下一个是他自己。因此,援军迟早会到来。援军到来后,赵国发动了最后一次精锐反击秦军,歼灭了无数敌人。可以说,他再次发挥了赵军应有的士气。
但毕竟,赵军在长平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40万壮丁不是说来就来的。如果李牧带领赵军继续抵抗秦军,他可能会放慢脚步。不幸的是,赵国遇到了两位昏君,一位是廉颇,另一位是李牧。这也是赵国灭国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精力充沛,后来还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