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虽然在明朝兴起,但在清朝真正发展壮大。清军入关后,面对巨大的领土和人口,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仅满族人无法管理汉族人民,因此许多汉族知识分子被重用,“绍兴大师”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中,更典型的是沈文奎。这个人原本是明末落后的学者。看到科举考试没有希望,他后来去了皇太极,在清军入关、加强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他住在兵部。一个科举考试屡屡失败的前朝落魄学者,竟然可以成为新朝兵部的尚书,这是不可想象的,这也说明“绍兴师傅”真的走上了历史舞台。
[img]476161[/img]
“绍兴大师”在清朝的整个过程中有两个发展高潮,第一次是在清朝雍正和乾隆时期。当时的情况就是我之前说的,目的是稳定统治。大量绍兴人进入地方政府。凭借长期的生活能力,这些人被清廷重用,吴思道等人物也出现了。
吴思道也是一个落后的学者,家里很穷。后来,他跟随田文镜,为田文镜起草了文书奏折。田文镜用吴思道写的奏折击倒了政敌隆科多,使他的仕途直线上升。令人惊讶的是,吴思道愤怒地离开后,田文镜在再次写信时受到雍正皇帝的批评。原来皇帝早就知道田文镜的奏折是吴思道写的。
恐惧之下,田文镜不得不再次邀请吴思道。当他再次写信时,皇帝问:“吴先生安全吗?“这样,“绍兴师傅”的地位和名气一夜暴涨,各地官员纷纷招募绍兴师傅,希望得到绍兴师傅像田文镜一样的帮助,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因此,现在一般尊重吴思道为“绍兴师傅”的祖父,正是他让“绍兴师傅”这个词出名了,绍兴师傅这个群体才能有今天这样的盛况。
[img]476162[/img]
第二个高潮是清末,即咸丰、同治、光绪时期。在此期间,清廷虽然思想保守,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蛮横入侵中国,无法阻止西方现代科技向中国传播。因此,官员需要能够接触和理解新事物的工作人员。碰巧“绍兴师爷”居住在东南沿海。一方面,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些人能够更早地接触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他们相对开放,学习好,有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绍兴师傅”是这些地方大员在扩大势力时不可或缺的人才。例如,东三省总督的师父秋桐豫、张之洞的师父马家鼎、曾国权的师父张世杰、左宗棠的师父程迅、著名的娄春藩等,都出生在绍兴府。
然而,在这里,我需要关注娄春藩。此人先后担任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端方、陈奎龙等七人的师傅,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了极大的礼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娄春藩坚守岗位,大家都弃城逃跑。后来,李鸿章想封他为首都官员。然而,这个人坚持“绍兴大师”的规则。虽然他处理政府协助大臣,但他不会担任一官半职。因此,娄春藩直到去世才只是一件布衣,堪称“绍兴师傅”的典范。而且我们说此时“绍兴师爷”的发展也算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达到了顶峰,而繁荣之后就是孤独…
事实上,“绍兴大师”衰落的原因非常简单,时代不需要它。就像它发展到顶峰一样,这个时代也需要它们。晚清时期,慈禧太后逐渐看到了形式,开始支持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开设新学校,选择国际学生。这些措施使国家拥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远比大师更专业。
[img]476163[/img]
虽然他们在策划策略和政治上可能比师傅不够,但时代需要他们的专业知识人才,师傅很快就被挤出了政治舞台。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引入,这些人取代了“绍兴师傅”代代相传的钱谷艺术,所以师傅很快就失去了政务优势。结果不言而喻,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前后基本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一般来说,“绍兴大师”是封建社会中后期各种原因的产物。它寄托了统治者的专制理念,基本上服务于封建专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开始近代化后,它们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减弱。这就像用火车代替镖局代替运输。我们怎样才能把专业人士放在一边,继续使用这些与时代逐渐格格不入的人呢?
绍兴师傅在整个清朝历程中有哪两个发展高潮?为什么以后会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