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秦国强大的原因,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商鞅实施的变化。这是正确的,但秦国还有另一个人才。他的贡献不亚于商鞅。这个人是司马错。
在秦惠王面前,司马错与张仪争论...司马错说:“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王随之而来。今王之地小民贫,所以臣愿从事于易。西僻之国夫蜀也是,而且军狄之长也是,而且有桀骜之乱。以秦攻之,比如使豺狼逐群羊。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修兵不伤人,彼此已服。所以拔一国,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不一定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险...还不如伐蜀之完。”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属,秦益强富,轻诸侯。
[img]477413[/img]
《战国策 秦策一》
文章有删节
公元前316年,商鞅变法20多年后,秦国面临着向东或向西的战略定位问题:向东,进入战略核心区,夺取战略中心高地;向西走,获得丰富的资源,补充强国所需的能量。
鬼谷子的弟子张毅提出向东走,打击韩国,削弱楚魏,控制战略中心:周朝。秦国要想成为老板,就必须在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发展,占据世界的制高点。张毅打的牌是“争名者在朝代,争利者在城市”。简而言之,“争名利”战术就是在最显眼的地方争名利。
[img]477414[/img]
强大需要能量供应
司马站起来反对向东走,他提出“西进”。他用三个“必须”来解释“西进”的必然性:要想国家富裕,就必须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作为物质供应的基础;要想国防强大,就必须有足够的国民财富作为军事产业的支撑;要想实现王业,就必须有健全优良的管理质量。
秦国的战略劣势恰恰是“地小民贫”,国土狭窄,国民贫困。说白了,他的身体还很虚弱。这个家庭无法支撑强大的国防。要获得物质支持和能源供应,就必须“西进”。
司马错误进一步分析了西进的可行性。巴蜀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管理混乱,实力弱,军事上容易征服。它就像一只豺狼在追羊。它可以在没有太多伤亡的情况下把它拿下来。投资少,利润大:领土会立即大面积增加,财富会立即大量增加。
更重要的是,风险很低。这样一块宝地不与东方六国接壤。它是一个“西僻国家”。如果你把它打下来,它不会在诸侯国之间造成太大的噪音,也不会导致其他国家的干预。赢得一块含金量很高的宝地没有风险,也不需要付出大部分代价。据目前介绍,秦国可以廉价“并购”西部。
相反,如果我们向竞争形势紧张的东部诸侯国推进,我们将以入侵韩国、劫持周天子的恶名承受道德压力。东方诸侯的游戏规则已经非常成熟,道德往往与利益联系在一起。失去道德意味着失去利益。东进是一项高风险、高成本、低收获的投资。
相比之下,秦惠王选择西进,并于当年10月出兵征服西蜀。以西蜀为物资供应基地,秦国变得“强大而富有”,更不用说把东方诸侯当作一回事了。司马错误地打出了“强大而富有”的战术。
商鞅时代的秦国虽然有先进的制度,但如果没有司马错误的“西进”战略,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能源供应,因此只会成为一个地区强国。如果你听从张毅向东方的战略建议,你甚至可能死在东方的血腥道路上。几年后,可能不是秦始皇,而是齐始皇和楚始皇。。。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错的功劳不低于商鞅。
战略要地不一定存在于竞争最激烈的地区,有时也存在于那些看似边缘化的地区。它们无关紧要,但它们含金量高、投资少、收获大、风险低。它们还可以培养你的战略优势,实现你的力量。阅读《司马错论伐蜀》作为一种观点。
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司马错,为什么他的名气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