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作为创始人,秦始皇嬴政努力工作,历时数年。最后,在公元前221年,他摧毁了山东六国,实现了统一中国的目标,结束了500多年的分裂局面。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衡,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这些前所未有的措施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后人中,李治甚至称赞他为千古一帝。
[img]474375[/img]
不幸的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再次东巡时,49岁的皇帝在沙丘之地去世。而背后的事则是下诏公子扶苏继位,但此时扶苏远在边疆。在赵高、李斯、胡亥的勾结下,最终扶苏被迫死亡,胡亥为秦二世做了法令。继位后,胡亥不仅残忍地逼死了二十多兄弟姐妹,还无休止地征兵,修缮阿房宫。最后,在陈胜、吴光的领导下,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随后刘邦攻灭秦都。而秦朝,也只持续了15年,轰然崩塌,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感慨。
因此,后来人们就有了如果论。如果扶苏成功上位,秦朝就不会死。真的是这样吗?明朝大臣张居正说了14个字来表达他的观点。
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具有周人建立的宗法制度和长子继承制度下的法律基础的优势;与他父亲秦始皇关注的“法治国家”不同,他本人是一个更崇尚儒家思想的王子。如果他能继承王位,与他有很多关系的孟田可能会被重复使用,而李斯,一个有实践能力的政治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政治观点,被排除在外,但这能维持统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张居正本人称之为“珍惜苏仁懦、胡亥稚蒙、奸研内发”。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无论是扶苏还是胡亥,秦亡的结局都无法改变。
至于假设扶苏上位,秦朝的结局仍然是亡国。张居正认为,这应该归咎于扶苏自己的治国政策,任何改革或政策的实施无疑都应该符合同时代的背景。
扶苏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秦朝成立后,秦始皇虽然被后世儒家称为暴君,但并没有大规模屠杀当时作为竞争对手的六国世勋贵族。比如张亮和项羽都是韩楚的“老人”,这也导致了当时社会上有大量无名无爵的士人——隐藏的“暴力”。
[img]474376[/img]
对于秦朝来说,虽然从秦朝到秦朝只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商鞅实施变法后,秦国奋战了六代,最终增强了国力,确定了稳定的统治集团。然而,六国灭亡后,魏、赵、楚、韩被摧毁,旧的利益集团被打破。要实现分享利益的再分配,自然会产生矛盾。
而这种矛盾的产生,绝不是一个“仁、懦”的政治可以解决的。它需要的是流血和杀戮,但也排除了异己,所以秦始皇有几次东巡,秦法很严重,但不幸的是,秦始皇的生活并不享受。几百年的缺点被打破,统一王朝的建立,也导致了社会上冲突的激化。一个能被迫死去的扶苏显然很尴尬。
作为一名改革家,张居正在万历初年的改革中,明朝面临的并不像秦朝面临的现状那样“强奸内发”。
张居正的14字之言,不仅是对扶苏上位理论的定论,也是对封建王朝家族世界制度下的时局和个人的正确认识。
如果扶苏成功上位,秦朝不会灭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