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明末农民军起义吗?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此时此刻,历史时针已被拨回大明崇祯13年。今年是明末农民军大发展的一年。大明地区各种农民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燎原之势,失控。仅仅四年后,这些农民军就切断了明朝。
所以,“君王死于国家 天子守国门的“硬汉”大明,到底是谁死的?原因是什么?
说到明末的历史,有一个话题是不可避免的:农民军起义。崇祯13年来,湖北、陕西、四川的交界处是“闯王”李自成的活动范围。
事实上,崇祯政府在早期阶段对李自成的围剿非常有效。崇祯11年,李自成曾被打丢盔甲,只能带着少数人躲在商洛山玩游击。虽然后人流传的闯王商洛18骑应该是谣言,但大致估计李自成的人数应该只有1000人,而另一个巨头张献忠则活跃在湖北和四川的交界处。
[img]475624[/img]
张献忠是一个反复的人。崇祯11年接受明朝招安,12年再次反叛。后来,他看到李自成变大了,接受了李自成的奖励。后来,他再次反叛了李自成的自力更生。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二五仔”。除了明末最大的两支农民军,还有占领豫东南、皖北的小元营、南直隶地区的革左五营等。
那为什么农民军在崇祯13年蜂拥而起呢?
原因是明朝的财政出了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藩王制度。仅河南省就有7个藩王,全国就有数万个藩王靠国家财政支持。同年,河南饥荒甚至达到了易子互食的地步。为了应对西北农民军、辽东满清和政府的正常财政运作,朝廷仍然加大了对人民的征收力度:辽薪、训练薪、压制薪,人民在很大程度上被迫造反。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卷土重来,从湖北到河南,三个月内聚集了数万人,打着“不杀平民,只杀官”的旗号。他一路高歌凯旋,很快席卷了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包围了洛阳。然而,明朝的藩王遭受了皇室的恩惠,但他仍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兵部尚书吕维奇建议福王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他的工资,但福王拒绝了。
没有食物和工资,守城明军无意战斗。如果他们有一点抵抗,他们会向农民军投降。城市破裂,福王被杀。朱由松,后来的红光皇帝,李自成继续用福王的财宝赢得人们的心,扩大他们的实力。同样,开封也继续前进。另一方面,开封的周王比福王强。他不知道有多少水平。周王搬出所有的财宝,奖励守城军民。李自成长期无法进攻,只能撤退,被守城士兵射中左眼。治愈无效后,他失明了。
[img]475625[/img]
撤退后,李自成再次开始了游击战术,攻城、平城、弃城。所谓平城,就是农民军每次攻下一个城市,都会拆除城墙。这样,即使明军夺回城市,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强有力的防御,这也体现了李自成此时的无奈。这时,农民军没有固守的能力,只能继续游击,抢劫城市,一路收集起义农民,壮大实力。
李自成部沿着枣阳和随州南下,直奔承天。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担心承天祖陵会有损失。他急于向总兵贺人龙驰求助。李自成听后立即带领军队返回河南,傅宗龙带领军队追赶。这时,李自成屯兵城将精锐埋伏在密林中,并派出一群人假装搬到汝宁。明军认为农民军败退,于是放松警惕,开始散入附近的村庄寻找粮草。李自成突然发动进攻。明军大败,贺人龙逃跑,傅宗龙被俘后被杀。
[img]475626[/img]
项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李自成军事实力的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之前。李自成部主要是流民。即使经过河南的一系列战争,也只有成千上万的精英士兵被称为精英士兵。项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农民军不仅缴获了明军大量的盔甲武器,还收集了傅宗龙军队的精英士兵。李自成部开始走上正规部队的道路。
项城之战不仅是李自成部的转折点,也反映了明军围剿农民军的大环境:即疲惫不堪,被农民军“灵活行走”展示,只能投入更多的官军围剿。围剿财政越多,压榨人民越多,导致农民军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失控。
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在崇祯十三年蜂拥而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