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远程武器,它的命中率比弓箭更稳定,杀伤力更强。因此,它是冷兵器时代大力发展的武器之一。
与秦弩相比,汉弩有两大进步。一是青铜机箱—— “郭”
出现。汉代弩的改进体现在弩机上。汉代弩机一般增加铜箱-郭。牙齿、悬刀、牛等部件首先安装在郭中,然后嵌入弩臂上的槽中,使弩机的组装更加密集。此外,贯穿弩机各部件的轴销不仅穿在弩臂槽的边框上,而且穿在铜郭的孔中,使弩臂能够承受更大的张力。因此,弩的杀伤力更大。
[img]475248[/img]
二是在望山上增加刻度。这使弩的三点一线瞄准更加准确。射手可以根据目标对象的距离选择望山刻度中的一条标线,并将其与弩的端头(箭头)和目标三点连接成一条发射弩的线,以便准确地击中目标。
弩射出后,受地球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不可能直线飞行,而是沿着抛物线的轨迹前进。弩瞄准时,必须稍微抬起弩臂的前端,使望山上的某一点、矢头和目标在一条直线上。只有当射出的箭在高于瞄准线的路线上飞行时,才能击中目标。
弩的强度越大,射程越远,箭的飞行路线和瞄准线之间的误差越大。如果望山没有刻度,弩手在射击时会抬高弩臂的前端,以望山的哪一点作为瞄准基点纯粹取决于经验。射程短是可以的。如果射程长,误差会增加。望山刻度的出现表明,汉帝国士兵不仅对弩矢的轨迹有了科学的理解,而且对弩矢的轨迹有了定量的把握。
经过以上两项改进,汉帝国的弩变得越来越凶猛和准确。西北汉代边塞遗址出土的大量简单文件,以及汉帝国首都长安未央宫中央官方遗址出土的许多刻字骨签,为汉帝国弩的强度和射程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弩的张力,中国古人习惯称之为“弓力”、“弩力”,即拉满弓或弩所需的力。
在中国古代,一直采用悬挂重物的方法来检测弩的强度, 将弓倒挂, 将重物悬挂在弓上,直到弓满为止,
然后称重物的重量,这就是张弓所需的力量。汉代用来衡量“弓力”、“弩力”的单位是石头。石头作为重量单位,一石等于四钧,一钧三十斤。根据出土文物,汉代一斤左右
250 克,只有现代一市斤的一半,所以汉代一石大概相当于 30 公斤。
[img]475249[/img]
根据简字和刻字骨签的显示,当时汉代弩有18个等级。从一石到十五石,还有二十石、三十石、四十石。一般来说,一到十石弩都是单兵弩。一石两石的弩是仅靠手臂就能拉开的臂张弩,三石以上属于强弩,需要用脚或腰帮助上弦的跌弩和腰引弩。从十石到十二石弩也有单弩,这种弩被称为“大黄”,但这种单兵最强弩,需要最强的战士才能拉开。
再往上就是需要绞车来张弦的弩炮。
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刻字骨签记载的弩是弩甚至弩枪,所以射程超过300步,最远的达到400步。步骤是中国古代常用的距离单位,通常是一个成年男子的两步距离,即“两步为一步”。汉代规定一步为六英尺,现代单位约为
1. 4 米。由此可见,一石两石普通弩的有效射程在 150 从三石到六石的弩的有效射程约为米 170 米到 弩枪甚至可以在270米之间达到400步,即560米
米。
汉帝国非常重视弩的力量、射程和命中率。例如,赵错在《言兵事疏》中说:“弩不能远,与短兵相同;射击不能中等,与无矢相同;中等不能进入,与无箭相同。”因此,汉军经常进行弩射评估。据汉简记载,弩射距为120步(170
米),每个士兵发十二弩矢,射中靶子六矢,才算合格。如果超过,就会有奖励,如果不到,就会受到惩罚。@ 汉军喜欢用“大黄”或弩炮狙击,远距离杀死匈奴指挥官。
元狩两年(公元前 121
年),李陵的祖父李广率4000名骑兵从右北平出塞数百英里,被匈奴左贤王率4万名骑兵包围。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光前出阵列,用大黄弩连续狙击匈奴指挥官,打断匈奴指挥链,抵御匈奴的猛烈攻击。弩的唯一弱点是射速太慢,解决办法就是全员备弩,进行三列射击。一列箭、一列准备、一列射击,保证弩箭发射的连续性。
古代弩是什么?他和弓箭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