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魏联军在伊阙之战中输了?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第一位,伊阙之战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之战。自商鞅变法崛起以来,秦朝昭王时期不再困在函谷关以西,开始积极寻求东出,韩魏无疑成为秦国的主要攻击对象。面对秦国的攻击,韩魏联盟共同抵制,意识到危机的东周也趁机出兵。结果,他们被白起一个接一个地打破,以12万秦军击败了魏、韩、东周24万联军。
秦国远交近攻,韩魏东周联手抗秦
战国时期,齐秦共同成为东西两大强国。齐国和韩魏结盟先攻楚国,后攻秦国,甚至一度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然而,齐、韩、魏联盟最终因孟尝君逃离齐国而破裂,秦借此机会与齐修复关系,开始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
[img]474992[/img]
19年前(296年前),魏襄王魏嗣和韩襄王韩仓相继去世。由于政权交替,韩国和魏国的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秦昭襄王决定借此机会东出攻击韩国和魏国。20年前(295年前),秦朝攻击魏国并夺取襄城。第二年,秦朝以两种方式攻击韩国。秦朝将夺取武始,左庶长白起将占领新城。
韩国输了,赶紧向魏国求助。魏国也知道唇亡牙寒的道理。魏昭王立即派公孙喜带领魏军助战。韩魏联军向前线前进的同时,岌岌可危的周天子也派出了一支军队,三方共同组建了24万军队。
看到韩魏东周联军竟敢发动反击,秦昭襄王在魏冉的推荐下,升任白起为左更,接替向寿担任主将,带领秦军12万抵抗联军,伊阙之战爆发。
白起避实击虚,24万联军灰飞烟灭
22年(前293年),白起率领的12万援军和魏、韩、东周率领的20万联军陆续抵达前线,双方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阵)形成对峙。
伊阙地形奇特,其实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大禹过去在这里凿山疏通河流,从山脉之间硬生生地凿出一条通道,使两座山相对而立。从远处看,它们看起来像天然的门阙。它们被称为伊阙,因为伊水从南到北慢慢流过两座山。
如下图所示,伊阙的地形极其危险。虽然南北两端地形开阔,方便大军展开,但两山之间相对狭窄,只是一条长期流淌的狭窄峡谷。军队很难通过,所以双方对抗了很长时间,没有人敢轻易发动进攻。
[img]474993[/img]
在联军方面,东周基本上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事实上,军队主要是韩国和魏国。虽然此时魏国不再是战国初期的雄风,但瘦骆驼比马大。与韩国相比,魏国在兵力和战斗力上都要强大得多,而韩国军队则相对较薄。
因此,韩国将军风筝希望战斗力更强的魏军能成为先锋,联军教练孙西认为魏军是为了帮助韩国抵抗秦军,加上韩国军队装备弩、盔甲、盾、青铜头盔、铁幕,战斗力也不可低估,所以坚持韩军应该成为联军先锋。”战国政策“韩孤独地照顾魏,不想先利用它。魏依靠韩国的尖锐,想把它推到前面。”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白起派出大量等待,听取联军的虚实。因此,他不仅了解了韩魏军队将领之间的矛盾,还了解了韩魏军队分别安营扎寨、韩军前后安排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白起果断制定了避实攻虚的策略。
白起先在阵前布置了少量疑兵,大部分都是站在阵前的旗帜和飘带上,摆出了对韩军发动猛攻的错觉。韩军赶紧备战,派人通知后阵魏军,导致联军主要精力被吸引到正面。与此同时,白起带领秦军主力绕过联军后面,突然对魏军发动进攻。魏军毫无准备地匆匆作战,结果迅速被冲破营地,各军只能为自己作战。
魏将军的公孙喜看到魏军即将崩溃,急忙向前线的韩军求助。韩国将军风筝很生气。此外,他积极的秦军旗帜飘扬,阵容威严。他愿意回到军队救援,但他回答说:“我们的军队也遭到了猛烈的攻击。在这个时候,他不知所措,没有多余的军队来增援。”
[img]474994[/img]
魏军的战斗力不如秦军,仓促应战。没有韩军的增援,他很快就崩溃了。直到魏军在后阵开始崩溃,韩军主将风筝才意识到自己被愚弄了,并迅速调整部署,以应对后方攻击的秦军。然而,没有时间。当侧翼完全暴露时,匆忙调整只是一个混乱的位置。结果,在韩军调整完毕之前,秦军迅速被杀,而他们前面的秦军同时发动猛攻,韩军在前后攻击下迅速崩溃。
韩魏联军崩溃后四散而逃,秦军紧追不舍。结果秦军不仅歼灭了韩、魏、东周联军24万,杀死了联军教练孙喜,还占领了伊阙和五座城市。
战后,韩魏门户大开,主力军丧失一切,两国再也抵挡不住秦军的东出。从24年(前291年)到26年(前289年),秦军先后攻打韩魏,先后攻占韩国万、叶、邓、魏、河雍、蒲阪、皮氏、河内郡等地。
为什么韩魏联军在伊阙之战中输了?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