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大家谈谈三国后期为数不多的名将之一的陆抗。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东吴名将陆逊的次子陆抗,字幼节。陆抗从小就跟随他伟大的父亲鲁迅,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儒家将军的风格。陆抗时年20岁,被孙权崇拜为建武校尉,领导陆逊部众5000人。当陆抗埋葬父亲并感谢他们时,孙权拿出杨竺之前告诉他父亲的所谓20项罪行,并与陆抗核实。那一刻,我们能想到的是,在这位20岁的少年心中,应该是多么的愤怒和兴奋。父亲为东吴努力工作,奉献了一生,结局实际上是被批评为20项罪行。
此时,陆抗表现出与年龄不一致的冷静。面对这些几乎完全诽谤的罪行,他像父亲一样优雅,一个接一个地回答。他口若悬河,组织清晰,回答流畅。在场的官员被这位年轻的将军震惊了,没有人敢说他父亲不是。听了陆抗的话,孙权消除了对鲁迅的怀疑。公元251年,陆抗还都时,孙权召见他,泪流满面地对他说:“我以前听过诽谤,与汝父大义不诚,以此负汝。前后问,一焚之,莫令人看也”。
[img]471519[/img]
然而,从孙权晚年开始,东吴的内乱始于孙和孙霸争夺王子的地位,孙浩终于上台了。整个过程使东吴消费巨大。甚至可以说,吴国多次遭受战争损失的将军并没有死于内部斗争的将军那么多。在这次动荡的大清洗中,东吴的中高级人才一片凋零。此时,尤其显示了陆抗价值的珍贵。公元246年,陆抗为父亲奔丧后,孙权加封陆抗为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交换防区,屯守柴桑。在换防区之前,陆抗要求他的手下严格保护驻地和防守工事,结果诸葛恪换来一看,就像新的一样。诸葛恪不得不佩服这个年轻一代。公元252年,孙亮即位,拜陆抗为奋威将军。公元259年,孙休拜陆抗为镇军将军,守卫西陵。公元264年,孙皓继位,加陆抗为镇军将军,领益州牧。
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承了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位置。几个月后,他强迫魏元帝和曹伟把皇帝的禅宗让给自己。蜀国和魏国都不存在。世界是晋国和吴国之间的决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陆地抵抗的严格设防,晋国找不到突破吴国的漏洞。双方持有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大规模的战斗。
公元272年,让陆抗一举成名的西陵之战终于爆发。西陵北部西晋的荆州将军是车骑将军杨虎,杨虎经营襄阳三年,开田800顷,军粮足支十年。一旦西陵失守,吴国腹地将完全暴露,后患无穷。当时陆抗坐镇乐乡,打算亲自去西陵督战。但吴国诸将听说西晋大将杨虎率领5万晋军进入江陵,都请陆抗到江陵督战。然而,陆抗认为江陵士兵有足够的城墙。即使他们迷路了,只要他们攻击西陵,他们就能包围江陵。晋军必须弃守。于是他让杨虎的五万大军进攻江陵,坚持要去西陵。
江陵以北长江以南地势平坦,陆抗曾在长江做堰,引江防止晋军南进。杨虎想乘船运粮草到江陵,节省人力。他还威胁要摧毁堰坝以拯救步骤。为时已晚。陆抗迅速命令江陵首都张咸摧毁堰坝,阻断晋军水上粮道。杨虎听说堰坝已经被摧毁,不得不用车运粮,这使得主力无法快速前进。
[img]471520[/img]
11月,杨肇大军逼近西陵,陆抗派兵沿长江南岸驻守,防止杨虎围攻西陵吴军。他带领大军用围城工事迎击杨肇,但还没有战斗。吴军总督于赞叛逃。于赞知道吴军是虚实的,于是陆抗连夜换了防守,把夷军和精兵换成了防守区。第二天,杨肇真的攻击了原来的夷军防守区,大败而归。
12月,杨肇毫无根据地进退,趁夜撤退。陆抗趁机突破防步,命令全军鼓噪追击杨肇,只派出轻兵出击。杨肇军认为吴军的主力出击,分崩离析逃。杨肇兵败,杨虎、徐胤也陆续撤军,当月陆抗立即征服西陵。陆抗以军功加都护一职。而西晋大将羊虎则降级14级,贬为平南将军。陆抗虽然立功,但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依然谦虚如常,深受士兵们的尊敬。
公元274年,陆抗病危。然而,他仍然没有忘记书孙浩加强西陵防线。如果他守卫荆州,吴国将无忧无虑。他要求孙浩减免兵役,解除诸侯王的3万名卫兵,以加强荆州军队。至于接班人,陆抗没有提出,也许这么大的吴国没有候选人可以接替两代陆家指挥官。孙浩和朝鲜大臣不听他们的建议。他们仍然多次从东部攻击晋国,并在疯狂中挥霍着日益衰弱的国力。
[img]471521[/img]
陆抗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即使病危,但他的认识却很清楚。清醒意味着痛苦,这可能是家庭的悲剧。他的父亲因孙权的怀疑和指责而死于抑郁症。他怎么能改变这种命运呢。陆抗病死于公元274年,终年48岁。陆抗死后的第四年,杨虎认为灭吴的机会来了,他拖着病重的身体去攻打吴。司马炎命令杨虎乘车上殿,无需跪拜。司马炎对杨虎的支持从未动摇过!恐怕这就是陆抗梦寐以求的君对臣的信任。公元279年,杨虎指定的接班人杜预率水陆大军沿长江顺流而下,讨伐吴国。三个月后,东吴灭亡。陆抗早年预测了杜预行军的路线,但此时他已经不在了。
如果陆抗没有英年早逝,东吴能继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