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国到隋初(304-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混乱和分裂的时期。战争频繁,政权变化迅速,后期主要是南北对立。那么,为什么从16国到隋朝,北方很少在洛阳定都呢?
在谈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洛阳的建都史和这一时期的定都情况。
位于河南西部洛水附近的洛阳,位于天下之中,位于洛阳盆地,地理位置优越,是建都理想的地方。西周成立后,周公旦为成周建立了洛邑。东周定都洛邑,前770年。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曹魏220年建立后继续都洛阳,西晋沿袭不变。成汉成立于304年,是十六国的开始,此时西晋风雨飘摇,不久就被匈奴刘渊刘聪摧毁。
因此,在十六国之前,洛阳建都的朝代很多,洛阳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很深厚。
从十六国到隋初的200多年里,除了北魏短暂在洛阳定都40年外,其他政权很少在洛阳定都。具体情况是
十六国时期,成汉都、成都、汉赵(前赵)平阳后迁长安,后赵都襄国后迁叶,前凉都姑臧(今武威),前秦都长安,前燕都叶,后秦都长安,后燕都叶,后凉都姑臧,大夏都统万,西秦都金城(常迁都)。
可以发现,十六国都城集中在叶、长安、姑臧三个地区,分别代表了关东、关中、河西三个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439年,拓跋鲜卑在北方建立的北魏统一,北魏兴起于代北,核心在河套地区,386年由拓跋贵建立,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离北魏核心区不远,东西距离适中,但南北偏近,容易受到柔和威胁。北魏不得不设立六个城镇。事实上,从地图上看,太原位于北魏的中心。东、西、南、北之间的距离几乎相同。它适合定都,但以前没有朝代在太原建都,否则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93年,孝文帝准备迁都,他选择迁都洛阳。孝文帝选择洛阳是为了加快中国文化,洛阳是中国汉族文明的源泉,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遗产。第二年搬迁后,各种中国措施迅速实施。然而,洛阳位于靠近南边境的地方。从战略和军事角度来看,选择洛阳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孝文帝元宏死后,虽然北魏民族融合做得很好,但统治阶级的奢侈品享受和腐败迅速出现和蔓延,军事战斗力和军事训练也在下降。最后,在北方六个城镇的起义中,洛阳的禁军无法镇压。后来,北方军事集团(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击败了南方汉化集团。北魏分为东西魏,洛阳成为双方对抗的前沿战场,失去了首都的地位。洛阳直到隋建立统一中国,才再次成为都城。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洛阳不适合从分裂的十六国到隋初的首都,因为洛阳处于中心位置,在事物上非常明显。十六国时期,政权变化频繁,很少统一整个北方(前秦统一但时间短)。还有几次东西对峙,比如前赵和后赵的对峙(以长安和叶为都)。、前秦与前燕的对峙(长安、叶为都)、后秦与后燕的对峙(长安、中山为都),洛阳正处于他们的边境,战争十分激烈,此时在洛阳定都是不现实的。
[img]471147[/img]
进入南北朝后,北魏统一北方,洛阳成为相对中心,文化传统十分深厚,才有可能成为都城。然而,政治军事在乱世中更为重要,洛阳失去了作为首都的地位。东西魏与北齐北周时期,东西对峙(以叶、长安为都,但东魏北齐的核心政治区是太原,称霸府,可见太原的地位和优越的战略地位)。洛阳无疑成为边境战场和废墟。
综上所述,从16个国家到隋初的200多年里,洛阳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它很容易成为政权对抗的边境战场,而不是首都。此外,在乱世,政治和军事是第一位的。生存就是一切。洛阳的经济和文化优势只能靠边站。
从十六国到隋朝,为什么洛阳很少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