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中原。清朝取代崇祯和李自成,成为万里中原的新主人。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清朝皇帝面临着极其危险的局面。南北地区有数百万反清武装部队,包括前明残留军队、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朝廷,这对新清朝构成了致命威胁。
[img]472150[/img]
更严重的是,清军统一战争期间,大屠杀、烧杀、抢劫,实行野蛮的“赛马圈地”和“逃人法”,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感和怨恨。清朝的马刀和弓箭只能勉强维持统治。只要有机会,各地的抵抗力和不满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
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乱清楚地证实了这一点。清朝入关近30年,吴三桂打着反清旗号,登高呼喊,响应者云集,江南省闻风响应。一瞬间,江山易手,民心向后的巨大力量让清朝统治者感到刺骨和寒意。
为了尽快赢得全世界人民的青睐和信任,清朝必须表现出足够的真诚。康熙51年,康熙皇帝打出了一个大品牌:“永不增加”。总体上,清朝的税收标准以康熙51年的税收金额为基础,无论人口如何增加,都不允许增加税收。
[img]472151[/img]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是国家维护经营的重要保障,也是平衡国家和普通人利益的关键杠杆。各种减少农民税收的措施在历代都很常见,但它们都是临时的短期行为。康熙这次的举动可以被称为一件大事,决心是前所未有的。乍一看,这确实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人们应该感谢戴德。
但从人们的实际反应来看,情况并非如此。康熙制定的规则已成为祖先制度。清朝皇帝坚持“永不赋予”200年,但效果令人失望。自乾隆以来,清朝进入了农民起义的高发期。白莲教、天理教、太平军、扭军几乎创下了古代历史纪录。
为什么清朝人不领情?原来有很多原因。并不是他们不领情,而是“永不加赋”根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img]472152[/img]
清初征收的税,包括地银和丁银,是两大项,即田地税和人口税。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税种。康熙所说的“永不给予”根本不是所有的税收项目,只是指人民的丁税。
雍正时期,又发生了“摊丁入亩”的重大变化,直接将人丁税转化为田地税。人丁税作为一种单独的税种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严格来说,康熙的“永不加赋”已经名存实亡。
随着清朝人口的不断增加,管理成本和国家机器的规模越来越大,清朝皇帝开始努力增加税收配额。明目张胆地增加正项税收显然违背了“祖先训练”,但有些方法是增加新税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奇怪的税收已经发布。
[img]472153[/img]
例如,有一个名字叫“浮收”,是指在正项皇粮的征收、储存、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会产生必不可少的费用。清朝规定,这项支出将转化为皇粮。人们只能把皇粮的石头交给八斗,一下子增加了20%的负担。这个比例还是比较轻的,清末很多地方的浮收额度甚至超过了正项。
另一种叫做“消耗”。情况与“浮收”大致相似。国家税银在征收、熔铸、运输过程中会造成损失,也会分摊给人民。消耗的征收比例更为惊人。达到正项税银的30%或40%是正常的,几倍于正项税银是正常的。
[img]472154[/img]
除浮收、火耗外,清朝还陆续开征了各种税种,如厘金、矿税等。@ 清朝的“永不赋予”听起来很震撼。事实上,这完全是一个雷声、大雨和小噱头,为清朝皇帝赢得了足够的关注。人民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而且越来越重。农民起义是很自然的。
康熙承诺永不给200年 为什么人们不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