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科举考生,蒲松龄无疑是不合格的。他一生跌宕起伏,从未成名,但间接迫使他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样不朽的巨人。
蒲松龄的生活很矛盾。一方面,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聊斋志异》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另一方面,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战屡败,一生落魄。除了19岁考中秀才,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参加了十几次相当于高考的乡试,都名落孙山,没有仕途。他从痛苦中吸取教训,晚年写了长诗《历下吟》,暴露了考试中的辛酸屈辱、录取中的各种弊端和考官的傲慢腐败..
[img]470452[/img]
《历下吟》写于康熙47年(1708年),蒲松龄69岁。在诗中,他首先揭露了监考官的残忍和考生的羞辱:考生来到省会济南参加考试,从一开始就被监考官殴打和责骂。考试前点名时,监考官像堵墙一样站在考场门前。他们霸气十足,凶残不正常,有点不开心就鞭打考生。轻的候选人被打断帽带,重的候选人被打伤。假如点名时答应迟到,就会被赶出场外。
不仅如此,规定的考试时间也非常苛刻:学习(教育主任)傲慢,武断,晚上刚刚发出通知,要求考生第二天早上到达考场,迟到者将被取消考试资格。考生考试结束后,仍不允许回家,留在济南等待名单。
被拘留在济南快两个月了,还没有上市。这时,每个人都花光了所有的钱,所以他们不得不卖掉口粮谋生。即便如此,也不得擅自离开,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
[img]470453[/img]
考生的情况如何,录取情况如何?每当蒲松龄在孙山出名,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淄川,就会听到村民们纷纷议论:有人打开了贿赂的大门,考官就私下作弊,勾销原来录取的人,把原来欣赏的文章当成寇仇,然后从废弃的试卷中抽出“照顾者”的试卷作为录取对象。他们如此颠倒黑白,委实世所罕见。蒲松龄真的想不通,一个贤惠的读者有什么罪,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当然,蒲松龄“高考”不及格,也有主观原因,他有时过于自信。比如他48岁参加乡试的时候,一拿到考题就觉得太容易了,于是思如泉涌,笔如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但写完回头一看,突然发现“越幅”。所谓“越幅”,就是违反写作规则。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第一页写完再写第二页。蒲松龄写得很快,第一页写完了,翻得很快,甚至翻了第二页,直接写在第三页,这就违反了“越幅”的规定,不仅要取消录取资格,还要在名单上公布。
蒲松龄科场失败,文学成功,并非没有联系。正是因为他在仕途上遇到了头破血流,他才转而努力工作,致力于创作,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样不朽的巨大作品。
为什么蒲松龄科举考试多次失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