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明初的空印案是怎么回事吗?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相关文章
明初爆发的“空印案”和“胡唯庸案”、“郭桓案”、“蓝玉案”也被称为明初四大案件。所谓“空印”,其实就是提前在空白文件上盖章,然后根据需要填写具体内容。这是当地官员为工作而采取的作弊行为,但却让朱元璋勃然大怒,愤怒地杀害了数万人。
朱元璋为了应付工作而作弊,愤怒地杀死了数万人
根据明朝的规定,地方官员每年派人到家庭部门提供金钱、粮食、财政收支和税务账户,以便法院审查地方财政收支。在审计中,要求地方政府提供的账户必须与家庭部门完全一致,才能结算。如有任何不一致,整个账簿将被拒绝,重新填写并加盖印章。
然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很容易说南京附近的地区运输钱粮,尤其是粮食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损失。然而,当地官员在出发前如何预测道路上的损失数量?因此,在与户部核对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数字错误。一旦出现错误,您必须返回该地点,重新填写帐户并加盖印章。一次又一次,这是非常延迟的,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img]469774[/img]
事实上,修改账目不仅是浪费时间,因为古代没有现代电脑,电子版本的修改非常简单,一旦账簿出错,就必须重新核算和填写,这显然是非常麻烦的。因此,到户部的官员经常携带一些事先盖章的空白书籍。到达户部后,如果账户不一致,也很容易在附近修改和填写。
事实上,这种方法是元朝以来的一种习惯性做法,只是为了处理工作而采取的作弊手段。各级官员都知道这一点,这在官场上并不奇怪,明朝也从未明确禁止过。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做法实际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洪武九年(另外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各级官员勾结的欺君重罪,于是下令逮捕所有相关官员。据《明史刑法志》记载,朱元璋下令处死各级主印官员,副手以下为100根棍子,发配充军。也就是说,从各省布政使以下,各道、府、州、县掌握印信的官员全部被杀,副手以下则被杖刑后发配充军。
方孝茹在《叶郑传》中写道:“行省言臣20余代,守令署印人都想死...杀死空印人。”。在这里,据说朝廷派往世界各地的言官也因此被罪。吴晗的《朱元璋传》、根据《国史总结》和《明史刑法志》的记载,至少有3万人因“空印案”被杀被株连。
为什么朱元璋勃然大怒?除了惩治官员,他还有另一个深刻的意义
[img]469775[/img]
如上所述,“空印案”的原因实际上只是各级官员采取的作弊行为,那么为什么最终会演变成影响3万或4万人的重大案件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讨厌贪官污吏,以身作则。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穷的人身上,知道底层人民在腐败官员统治下的悲惨命运,所以他非常讨厌腐败官员,这也是他成为皇帝后严厉打击腐败官员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各级官员的举动是为了节省时间和方便办公室,但如果这个例子被打开,谁能保证没有人利用这个漏洞来腐败各级官员呢?要知道,朱元璋虽然坚持酷法治贪,但由于官员工资低等客观因素,克制力不足等主观因素,贪污案件时有发生。因此,朱元璋的举动并不意味着树立榜样。
2、担心官员勾结,欺上瞒下。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位疑心重重的皇帝。空印案涉及这么多官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朱元璋担心各级官员会勾结,然后欺骗他们。毕竟在整个案件中,知情的官员那么多,却没有一个官员向他作为皇帝报告。他怎么能不担心呢?各级主印官员因空印案被判罪是可以理解的,但言官也参与其中。显然,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言官有权听说和演奏事物。他们的责任是监督各级官员,但他们逮捕并演奏此事。朱元璋怎么能不生气呢?
[img]469776[/img]
3、防止耳目闭塞,江山不稳。皇帝最担心的是什么?自然是统治的稳定。空印案中的各级官员虽然互相包庇,只是为了方便工作,但对朱元璋来说,他害怕的是他作为皇帝对此事的后知后觉。空印案最多是各级官员贪污,但如果地方出现叛乱呢?如果各级官员仍然如此勾结和隐瞒,把皇帝藏在鼓里,使朝廷无法及时回应,那么世界就会陷入混乱,这也是他严厉惩罚当地演讲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上所述,虽然空印案只是由机会主义作弊引起的,但对于皇帝朱元璋来说,他看到了整个案件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虽然他能理解官员的作弊,也没有妥善解决的办法,但他仍然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毫不犹豫地大惊小怪。
明初的空印案怎么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