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你想列出哪个历史朝代最常被拍成戏剧,清朝一定是最好的。清剧最大的特点是阴阳头。除了阴阳头,清剧还保留了一些满语标题,就像皇阿玛一样。皇马法是满语中父亲和祖父的意思,额娘是满族人对母亲的意思,格格是满语“格格”,翻译成汉语是“小姐”等等。
清军入关在中原建立了近300年。为了巩固统治,颁布了“剃须令”,试图同化汉族,便于管理。然而,在这漫长的统治时期,为什么清朝统治者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满语呢?
1、现实环境根本不能给满语传播条件
语言推广不同于剃须易于服务。服从的容易性和效果的显著性不能一概而论。粗暴的力量可以强制执行。语言推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少应该有一个可以学习或模仿的对象。会说满语的人与汉族人形成明显的数量差异,导致满语学习环境无法形成,甚至教师也无法配合。
[img]470457[/img]
如果你想强行推广满语,例如,满语就像我们现在的英语。即使很多人学了很长时间英语,他们仍然不能流利地使用英语交流。与工业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相比,在工业发展落后的古代,普及甚至统一的语言是一个耗时费力的项目。特别是,学习意味着停止生产。在填饱肚子的古代社会,满语根本无法实施。
清朝要求官员学习满语。满语就像现在相当于第二外语的英语一样,是当时官员和学生晋升的垫脚石。然而,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后来满族官员被汉化了,许多满族官员开始说汉语。慈禧太后甚至命令废除满语。满语是一种名存实亡的汉语。
二、满族人自己被汉语征服,普遍接受汉语
清军入关时,满人20万,要面对4亿汉人,而坑爹的是,满语并不是满族人人都知道的语言。满语是努尔哈赤时期创立的,然而,满族部落、各阶级文化基础、文化水平、学习能力,没有系统的教育模式,只是通过口碑学习复杂的满语和满语,显然困难,满语不能成为满族部落统一的官方语言,如何在汉族推广。
[img]470458[/img]
与让汉人学习满语相比,满族人入关后,为数不多的八旗子弟被派往世界各地。为了实现统治和生存的需要,他们必须与汉人交流。满语本身词汇量差。如果他们作为统治者发布规定,他们仍然可以处理它们,但如果他们用于日常生活交流,这是极其不方便的,许多汉族文化产品,满语没有相应的词汇,在这种环境下,此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满人逐渐开始学习汉语,满语逐渐被遗忘。
清朝也在推广满语和满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清军入关之初,满语被定为官方文字。官员必须会说满语,用满语写奏折。即使是从源头上保证满语官员,也要求科举考试使用满语答卷。
然而,环境中没有满语市场,收效甚微。满族人意识到统治汉族人必须学习汉族文化,尤其是顺治和康熙。顺治皇帝认为他们不学汉语,如何与汉朝大臣沟通。
既有皇帝以身作则,汉语就成了八旗子弟的必修课,而从康熙皇帝时期开始,王子们既要学满语又要学汉语。这种“双语学习”已成为清代中后期上流社会的普遍现象。满族贵族需要学习汉语,而汉族大臣为了进入官场学习满语,双语学习并没有动摇汉语的地位。相反,由于汉语本身的优势,满语逐渐衰落。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他不会说满语,甚至在晚年的记忆中说,他只会说满语,那就是开始。
[img]470459[/img]
满语已经成为用户不到50人的濒危语言,从以前的汉语、奏折、公文、教学和日常交流的主要词汇到逐渐被边缘化。如今,绝大多数满族人对满语极其陌生。征服者最终在文化层面被征服,甚至自身文化面临死亡,这种现象极其罕见。
相反,满语的衰落比较了汉语体系的成熟。经过少数民族的文化侵略,它仍然继承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祖先真的很钦佩他们的智慧。
清朝入主中原近300年 为什么清朝不推广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