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西周的政治制度,大多数人想到的第一个词一定是“分封”。的确,“封邦建国”是西周政治制度中最具特色、影响最深远的制度,但分封也是最被误解的制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分封制是周天子把土地分割奖励给他的兄弟和诸子,让他们成为“诸侯”。这些诸侯名义上是周王的臣民,实际上是那片土地上真正的统治者。很多人进一步认为,正是这种制度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导致周朝的政治权力极度分散,最终导致王朝分裂,世界陷入战争。
真的是这样吗?
当我们仔细研究相关文献和黄金记录时,我们会发现分封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是一个有效的政治设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是周朝早期和中期繁荣的重要基础,值得重新评价。
近年来,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珍贵的战国楚简,其中一本史书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称为“系年”。《系年》提到了周朝制定分封制度的初衷:
“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是追忆夏商之亡的原因,旁设宗子,作周厚屏,是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
这意味着三监之乱后,天子周成王和实际掌握周朝最高权威的周公旦认真思考了夏商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从自己的宗族中选择了“宗子”,封邦建国,为周建立了外围屏障。在众多“诸侯”中,周公旦的弟弟康叔封(即卫康叔)是第一个完成建国的,他的封地在卫地康丘。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话中,康叔封最重要的任务——看守投降的殷商遗民。
[img]468415[/img]
河南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主殿定鼎堂出自现代壁画《辅佐成王》。
在《系年》中,康叔所封的卫国是周初诸侯中最早成立的,传世文献中也有卫国分封的记录。只要我们仔细澄清相关信息,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分封系统建立的原始动机和作用。
在先秦重要的历史经典《左传》中,卫国医生朱佗回忆起周初对卫国的分封:“(周公旦)将康叔分为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凯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以会王之东取相土之都。丹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高”,封于殷虚,均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大意:周公旦分配给康叔封战车、小白旗等仪式,分配给他陶氏、繁氏等七个殷商氏族,在从武父向南到苗田以北的领土上标志边界,从阎氏那里获得土地,执行王室交派的职责。在东方都城获得商王朝先公相土,协助天子在东方巡省。冉季载把土地交给了他,陶叔给了他人民,周公旦给了他“康高”,让他在殷商的故乡建国,在这里用商朝的统治传统,用周人的方式划分土地)。虽然朱佗是春秋时期的人,但他扮演的是卫国祭祀的太祝。他不太可能把卫国始君分开。他的话应该很有参考价值。
在这段记忆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封并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简单的“分土封建”。除了疆域(封边土略,自武父以南,莆田以北,康叔封从周公旦手中接过,还有仪仗(大路、少丝、少丝、大景、大吕)。更重要的是,七个原本属于殷商的氏族(殷民七族)也被赋予了。这些仪仗队和人民与领土一起,成为康叔封统治卫国的“物质基础”。
在奖励了这些“物质基础”康叔叔后,周公旦向他颁布了统治卫国的基本原则——《康高》(《康高》保存在传世文献《尚书》中,有学者认为《酒高》和《子材》也是《康高》的一部分),并告诉康高峰要“启用商业管理,索取周疆”,即要求康高峰以商朝的政治惯例行政,以周人的标准分割土地。
@ 在最初的分封中,卫国获得了包括土地领域、人口氏族、仪仗宝在内的物质资源和《康高》在内的施政纲领。由此可见,分封从一开始就是一套比“划一块土地送给诸侯”更复杂的政治设计。
类似地,在朱佗的记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鲁国、晋国的分封也出现了同样的模式:
鲁国:“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皇帝、封父之弱(仪仗宝)、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编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人口氏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以昭周公之明德(施政纲领)为使之职事于鲁。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彝器官司。因商奄一息,命以伯禽,封于少浩之虚(土地疆域)。”
晋国:“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仪仗宝器)为主,怀姓九宗,职官五正(人口氏族)。命名为“唐”,封于夏虚(土地疆域),启以夏政,疆以军索(施政纲领)。”
看青铜铭文数据,1954年,江苏省丹涂县烟墩山土墩墓出土了西周早期较晚的青铜珍。学者们认为,这篇名为“宜侯玉”的青铜铭文记录了周康王或周昭王将于侯改封为“宜侯”的历史事件。铭文说:
王令虞侯曰:迁侯于宜,赐一个,商赞一口,童弓一,旅弓十,旅矢千。给土厥川三百□又二,厥宅邑又五,厥□百又三,赐才宜王人十又七姓,赐七叔,厥卢□又五十夫,给了600个老百姓,又给了老百姓一份礼物□夫。(铭文大意:周王命令于侯福:把你的驻地迁到宜地,我给你一壶酒,玉赞一口,一个红弓,一百个红箭,十个战斗弓,一千个箭。给你三百二十条河流的土地,包括三十五个居民的城市,一百三十个。给你17个属于王家的宜地家庭,5个属于郑地的家庭,50个人,600多个在宜地的普通人。)
[img]468416[/img]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周天子命令余侯“迁侯”时,他还奖励了仪仗宝、土地领域和人口氏族。虽然铭文中没有提到政治纲领,但当时可能没有在有限的铭文中写出较长的政治纲领。
再来看看西周初年的另一件青铜器,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墓群的克雷,铭文如下:
王说:大保!只有明,乃昌,享受乃辟,余大对乃享。羌,克宅,(大意:周成王说:“召公太保!我们刚刚发誓要享用美酒。你为你的国王服务,我也会报答你的服务。给予克服燕侯克在燕地设立了住所,与臣子一起祭祀。)
青铜器铭文展示了周成王册封西周另一位开国重臣召公的长子燕侯克的历史事件,记录了燕侯克获得的土地边界是燕,获得了五个氏族的人口。
@ 《左传·定公四年》中记录的分封仪式与《左传·定公四年》中周公旦对鲁、卫、晋三国的分封程序基本一致,特别是对于赏赐诸侯的土地领域和人口氏族,这两个环节都记录得非常详细,可见两者应该是分封中最重要的元素。
西周分封制度是什么样的? 该系统对历史有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