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长平战役中惨败秦国,赵括成为众矢之的,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战争失败是赵括一个人的错吗?事实上,一旦秦国和赵国大规模开战,赵国的根本方法就是与秦国进行持久战,最终肯定会落后。关键是如何在战争的早期阶段制定最合理的策略。否则,即使赵国将领是廉颇,最终也很难改变局面,当时几乎没有人能阻止秦军。到底是谁造成了这场败局?他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
[img]468731[/img]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早、最大、最彻底的歼灭战。长平之战花了三年时间。秦朝和赵朝全力以赴发动了一场战争。最后,赵国全军45万人全部被坑杀。秦军惨败。赵国在这场战争中精力充沛,失去了大国的地位。这场战争加快了秦统一世界的步伐。此时,秦统一世界只是时间问题。
冯婷把上党送给赵国后,两年后,秦将王米率领军队攻击上党。赵孝成王迅速派廉颇带领20多万人前往救援。当廉颇率领团队到达长平时,上党已被秦军占领。无奈之下,廉颇不得不掩护上党人民向赵国转移。
[img]468732[/img]
秦赵两军对峙后,互相试探性交火,互相伤害。只是在这些小规模的战斗中,赵军略有下风,被秦军攻破两座城堡。因此,廉颇加强了防御,无法保持稳定,寻找机会歼灭敌人。
前两点廉颇成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军也被拖累了,他的精神也没有开始那么高。但在“寻找机会歼灭敌人”方面,廉颇过于保守。即使你时不时地做一些小攻击,给每个人一些信心和士气。。。与赵国另一位著名将军李牧的灵活机动相比,廉颇在战术上过于僵化。
[img]468733[/img]
战国时期,特别是后期,各诸侯国的军事作战质量是秦军最强的。在同等兵力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是秦军的对手。@ 赵军开始几次败仗也就不足为奇了。胜负是兵家常事。廉颇将军及时改变战术,深沟高垒,坚守不战,等待战斗机,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战术。很多名将都用过这种战术,如果赵王坚持用廉颇不动摇,长平之惨败是可以避免的。
若赵王和赵胜在决定接受上党时立即派军驻守,防守太行山脉,秦军自然难以进入,长平之战根本不可能发生。
虽然廉颇是百战老将,但他面对的是齐军、燕军、魏军等战斗力弱于赵军的部队。面对强于赵军的秦军,廉颇胆战心惊,没有积极与秦军作战,而是消极避战,给了秦军在上党站稳脚跟的机会。
面对秦军虽然距离较远,但后勤输送成本低于赵军,秦国国力大于赵国,除了消耗赵国的资源外,盲目避战守策略根本得不到任何好处。
谁造成了长平之战的惨败?赵括其实是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