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安庆保卫战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太平军与湘军的安庆战争堪称太平天国的一大转折点。战后,太平军完全被动,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这场战争输了?原因是什么?陈玉成被巴夏礼愚弄,没有攻打武昌;还是李秀成三心二意,没有全力配合陈玉成的行动?
我认为关键问题不在这里。
曾国藩看透了太平军进入湖北的目的。当时他意识到太平军是“千里之外,贼之善于用兵,似乎比以前更狡猾、更凶猛……”看透太平军的战略后,他更加坚定了全力以赴攻打安庆的决心。即使太平军征服了武昌,他也不会分兵救援。试想一下,就连英法联军也没有注意到北京曾国藩的突破。一个武昌能让别人一片混乱吗?此外,太平军占领武昌,对湘军没有威胁。湘军水师已牢牢控制长江,太平军占领武昌,无法切断湘军粮道。曾国藩根本不会改变他的策略。
[img]465012[/img]
至于李秀成。他没有全力配合陈玉成,这确实是他本位主义乃至军阀思想的体现。但即使他全心全意地用全部兵力与陈玉成携手作战,安庆能保住吗?我也看不到。显然,曾国藩在事先制定攻打安庆的计划时,一定是把李秀成全力以赴的援助计算进去的。老谋深算曾国藩,他怎么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李秀成工作不出力这样的事上呢?
为了攻打安庆,曾国藩可以说倾巢而出,湘楚军总兵力已经达到8万人。由于湘楚军比太平军精锐得多,8万人足以与数十万太平军作战,曾国藩只想与太平军作战,拼尽全力。他希望以安庆为磨盘,一点一点地彻底磨碎太平军的活力。
因此,安庆保卫战的失败与攻打武昌和李秀成的态度无关。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只能说,曾国藩击中了太平天国的七英寸,使得太平军(主要是陈玉成)不得不全力以赴与他作战,并不得不与他作战。只有这样,这座城市才能破败。
可以说,安庆保卫战是一场将曾国藩的军事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战役。安庆保卫战彻底贯彻了他“结硬寨、打硬仗”的基本战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提前非常周到地考虑了整体计划,然后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这种大巧似拙、大智若愚的打法让太平军无奈,硬拼吧?打不过别人;用巧计吧?别人又不上当了。湘军就是这样一步步坚定地向安庆推进,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今天回想起来,作为安庆保卫战另一方的决策者陈玉成,他还有别的办法挽救自己失败的命运吗?
[img]465013[/img]
应该还是有的,虽然不一定有效。
从战略角度来看,作战双方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争取战略主动权。曾国藩看到了安庆的重要性,咬住了这里,一举获得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因此,太平军变得处处受制和被动。因此,对陈玉成来说,如何恢复战略主动权是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可以考虑放弃安庆。
安庆虽然极其重要,但陈玉成战略兵团的存在更为重要。曾国藩攻打安庆绝不仅仅是看中了这座城市。事实上,他想利用这里吸引太平军来帮助他,从而一举歼灭太平军的主力军。因此,陈玉成就不应主动与湘军作战。
安庆当然是南京的门户,从保卫南京的角度来看,一定不能放弃安庆。然而,让我们再想一想:即使湘军占领安庆,如果陈玉成兵团安然无恙,仍盘踞在皖北。那么曾国藩会在自己的侧翼仍然有强大敌人的情况下,对南京发起全面攻击吗?显然他不会。曾国藩平生用兵从不危险,他一定会毫无顾虑地进攻南京。这样,陈玉成仍然可以继续与皖北根据地的湘军作战,南京的洪秀全暂时不会受到真正的威胁。
安庆确实有保障南京物资供应的任务,但自李秀成打出“苏福省”以来,保障南京供应的任务已经可以转移到李秀成身上。
[img]465014[/img]
因此,安庆是可以放弃的。
放弃安庆的目的是拉长战线,拖延战争。只有拖延,太平天国才有希望恢复战略主动权。
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他们没有得到满清朝廷的真正信任。毕竟,满清朝廷想利用曾国藩和湘军。归根结底,他们也有两颗心。
如果战争时间长,湘军进展有限,满清朝廷和曾国藩之间的矛盾很可能会爆发。即使是慈禧这样聪明的女人也会怀疑曾国藩是否想拥兵自重,想趁天下大乱自立为王。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可避免地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曾国藩和胡林翼左宗棠之间做一些分化工作,或者找到支持其他强大人物的方法。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太平天国的机遇就来了。
在不利情况下,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保持实力,耐心等待机会,等待敌人犯错误。这也是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常用的手段。不幸的是,太平天国没有真正的战略家。他们基本上走出了臭棋的整体战略。因此,他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安庆保卫战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不在李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