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赵匡胤吗?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陈桥位于今天开封的东北部,南面是黄河,北面有许多古老的分离政权,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赵匡胤也加入了这里的黄袍。从那时起,混乱的模式逐渐结束,世界的总体趋势逐渐走向“和谐”。当然,即使北宋的“和谐”,仍然有像西夏和契丹这样凶猛的敌人。
陈桥兵变听起来简单明了,却不知道这只是整个事件的结果,过程要复杂得多。赵匡胤面前有一个大问题:当时他不是禁军最高指挥官。
以下是五代十国军事结构:
[img]464022[/img]
需要知道的是,唐末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权力太大,中央政府处于孤独的危险之中。几个分裂的领导人都是唐朝最初的节奏,这是一个证据。然后北方的模式是:后唐灭后梁,后晋灭后唐,后汉为后晋,后周灭后汉。
这将形成两个不可避免的结局:1。一个政权摧毁了另一个政权,最初属于地方军队的力量,随着胜利成为了中央军队。2.禁军强大,皇帝需要设立制衡机构。郭伟和柴荣在下周做出了许多策略。
起初,中央禁军的核心机构是侍卫亲军司。它的长官叫侍卫亲军指挥官。如果权力太大,他经常制造麻烦。例如,可以看出后汉史宏肇。为了制衡,郭伟专门设立了殿前司,划分了部分军事力量。此时,殿前司的权力略低于侍卫亲军司。
但归根结底,中央结构仍然为一个家庭开辟了一个制度洞。因此,在柴荣时期,他提高了殿前司的职权,并将其设置为与侍卫亲军司的平级机构。从那时起,一山两虎,两虎相争,皇帝居中。
[img]464023[/img]
赵匡胤从一开始就是殿前司的指挥官。虽然听起来很厉害,但大家都知道他旁边有一个亲军司,领导是李重进,他有很大的战功。据史料统计,当时兵力分配是这样的:中央禁军常驻20万人,精锐一分为二,6万属于侍卫亲军司,3万属于殿前司。也就是说,赵匡胤想当权臣,一个人以上是不可行的。
但结局是赵匡胤把不可行变成了可行。中间发生了什么?
公元960年,有消息称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接近后周。这个消息一开始是谁说的,没有办法证明,宋史 本纪第一只载:
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侵。
当时,皇帝只有八岁的柴宗训。他没有治国经验。当他濒临灭绝时,他不得不问宰相。谁知道,韩国宰相邀请赵匡胤率军,不分真假。在这里,赵匡胤遇到了麻烦,人太少了!我打不过!
[img]464024[/img]
大家应该都猜到了事情的结局:赵匡胤把一些属于侍卫亲军司的人分开,带到边境抵御“强敌”,走到陈桥,发生兵变,加上黄袍。此外,他还做了另一件事:制造谣言。《续资治通鉴长篇》说:
时下喧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
也就是说,赵匡胤带兵出城的那一天,是他当皇帝的时候。
类似的场景在历史上层出不穷,在朝代变迁中更为常见,如刘邦斩白蛇、亡秦者胡也等。其目的大多是利用人们对神的敬畏,率先创造一批服从者和追随者。然而,像上面这样直截了当的谣言并没有假借任何神物之口,仅此而已。分析环境,赵匡胤面临的与秦末大不相同:他需要带兵回战,后者是民间起义。
起义军的目的大多是使队伍不断壮大。赵匡胤的目的是制造恐慌。《续资治通鉴》记载:
市民恐怖,争为逃避之计。
显然,目标已经实现了。
[img]464025[/img]
结论:在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虽然没有军事优势,但在准备工作上更胜一筹。一方面,他用自己的策略“借兵”,扩大殿前司,削弱守卫国都的禁军。另一方面,制造谣言,事半功倍。
后记:
兵临城下时,国都禁军头石守信等人原本和赵匡胤交好,所以他们毫无反抗地打开了大门。可以说,叛军一路走来都很顺利。周恭帝主动让位,随后被封为郑王,前往方洲。柴的后人得到了赵匡胤的优待,用丹书铁券永远保持财富。但郑王在20岁时就去世了。
北宋以兵改国,深深尝到了五代后期兵力的威胁。因此,自建国初期,就严格防范军队势力,制定了多项分权政策。然而,一得一失。因此,北宋极大地限制了军事势力,并在未来与契丹和西夏作战时遭受了许多损失。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前没有兵力优势。为什么他还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