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七国之乱吗?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秦朝末年,世界一片混乱,六国巨人纷纷崛起。他们都想利用这个机会实现霸权。出乎意料的是,最终的胜利是一个草根,刘邦。回顾刘邦的成功,他帮助他做出了很多贡献。为了团结起来,刘邦还奖励他们成为不同姓氏的国王。然而,在他成为皇帝后不久,他改变了原来的面貌。他不仅处理了不同姓氏的国王,而且还将同姓的子女分为诸侯。
刘邦的担忧很容易理解。自古以来,异姓王就是中央集权的隐患。然而,没有人说“同姓王”不是隐患。不,汉景帝对此深感苦恼。
[img]463859[/img]
景帝还是王子的时候,身边有个老师,叫赵错,是个很有“大局观”的人,这是怎么体现的?喜欢提建议。例如,建议民务农业;鼓励农业获得经济奖励;招募人民移民边塞,丰富边防。总之,有一些建议可以适应汉代发展的大节奏。至于藩王,他也有很多想法:公元前155年,晁错上疏的《削藩策》,得到了景帝的支持,第二年,吴国楚国封地被砍。
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削藩”是最容易引起血腥的事情。远没有字面上说的那么简单。相反,这是军臣之间的游戏。皇帝取消了藩镇的特权,警惕这些人是否真的忠诚;藩王低头称臣,担心皇帝是否想斩草除根。
汉代这次削藩,造成了七国之乱。
[img]463860[/img]
七王是指:吴王刘英、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吴王刘英: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从小就勇敢善战。英布造反时,刘英刚20岁,就能领兵打仗,被重用。刘邦坐拥世界时,担心吴郡等地不容易控制,把刘英封为吴王。汉初,国家奉行无为而治,给封地人很好的发展空间,渐渐地,吴王在皇帝眼皮下兵强马壮。七国之乱中,刘英主动联系其他六国,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先起兵造反,最终被周亚夫杀害。
2.楚王刘戊:他是刘邦弟弟的孙子,历史上胸无大志 昏昏欲睡的王子。与此同时,楚王刘戊充当了削藩的导火索。景帝两年后,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去世。然而,楚王在葬礼期间饮酒淫乱,被赵错抓获。为了突破,景帝削减了楚国的辖区。随着七国战败,楚王自杀了。
3.赵王刘遂:他是刘邦的孙子,封地在“赵”,接近北方匈奴。他同意匈奴人一起攻打汉朝(感慨,乱世时期为什么总有诸侯从边塞引兵!)。虽然联军人多,但各自为政,分散,被中央逐一打破,赵王被困在邯郸,陷入僵局。汉朝有个大将军叫“送”,想了个坏招:水漫邯郸,把邯郸的城墙系数泡坏了,冲垮了。赵王刘遂看到失败,于是拔剑自杀。有趣的是,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描述这一段时,颇感伤心地说:
怎样赵遂,代死的声音!兴亡之兆,所任宜明
4.济南王刘辟光:在阅读七国之乱时,作者深深感受到济南王要么盲目傲慢,要么被利用。他的父亲叫刘肥,是刘邦的长子,早在嫁给吕雉之前就出生了。削藩时,刘辟光以父亲最长、身份最正统的理由称帝,想与景帝争夺天下。一般来说,乱世中的“称帝”需要暂停,否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但济南王根本不担心。最后,周亚夫亲自讨伐杀人。
[img]463861[/img]
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最后,这三个人聚在一起说(避免重复,以下称为三王),他们的封地不大,在这段历史中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七国的混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区:吴楚、赵迪和齐地。早在战争开始前,三国王的领土就被中央政府削减了,所以很容易被说服反汉。
起初,三王将军团结起来,一起围攻齐地。他们和将军栾布僵持了不到三个月,跌倒了,所以他们回到封地,计划等待变化。其中,胶西王的封地被夹在中间,没有顽固的墙壁,无法返回大海,因此他在持久战中逐渐动摇,主动向汉军大营投降,要求道歉。三个小国王中有一个倒下了,剩下的两个被打破了。
后记:西汉七国之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平定了,七王都被杀了,有的被杀了,有的自杀了。后来,在朝代,有许多大型皇室内部战争,但它们不能如此迅速地决定。原因是七国联合松散,各自为政。汉朝的新兴政权充满活力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七国之乱中的七王分别是什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