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闭关锁国吗?今天就给大家带来相关的详细介绍。
学过晚清历史的朋友一定听说过四个字:闭关锁国。这是清朝实施已久的基本国策,也是近代列强侵华的借口之一。诚然,自宋朝赵光义以来,就有了海禁的先例,但对清朝的影响最大。然而,光知道这些还不够。为什么要关门?范围几何?分为几个阶段?也是需要理解的基本问题。
第一阶段:顺治朝乾隆。
公元1644年前,清兵囤积关外尚未入驻中原。当然,没有所谓的海禁和锁定政策。一切都始于顺治初年。在这个阶段,闭关的目的有两个:1。限制贸易。2.抵抗反清势力。
[img]463884[/img]
众所周知,经过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千年发展,小农的经济模式一直保持到清朝。在这种模式下,最大的特点是“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商业高利润和世界潮流的诱惑总是动摇着人们坚持小农经济的决心。经济模式是社会结构和阶级的保障。为了维持统治,清廷选择了自满。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限制贸易”。
进入海关初期,虽然朝廷有像多尔琏这样的铁腕,但很难掩盖底部抵抗的声音。很容易说,南明政权和三藩归根结底都是军事问题,所以他们可以派兵。然而,来自台湾省的郑氏并不容易对付。在深海峡之间,他考验着统治者的全面控制。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抵抗清朝势力”。
在这个阶段,清廷采取了什么手段?严格控制两个字:@ 禁令并不意味着你不能与外国贸易,而是有限的贸易。商船只允许进入澳门进行交易,其余的都被禁止。后期,随着清朝基础的稳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逐渐开放。@ 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沿海每一个可以停靠船只的地方都有重兵守卫,违规者被杀。不仅如此,清廷还多次将沿海居民内迁,最终甚至有人以打鱼为生,硬生生成为内陆居民,好不苦恼。公元1683年,台湾省被收复,对人民出海的控制逐渐缓慢。
[img]463885[/img]
第二阶段:乾隆至鸦片战争前夕。
前面我们说康熙雍正逐渐放缓了海禁,但是到了乾隆,一切都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乾隆二十二年,皇帝下达了一个旨意:商船只能在广州停靠贸易,其他港口关闭,宁波和浙江海口绝对不能开放。为什么会这样?许多人猜测保护小农经济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虽然没错,但笔者更喜欢追究直接导火索,而不是这种宏观和根本原因。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组织了第二次南巡。与第一次轻松兴奋相比,这一次,他的心有点沉重:江苏和浙江多年来一直在积累资金和食物。碰巧,他遇到了江苏清河十九县的洪水,摧毁了许多良田。经过这个地方,乾隆免去了他们需要上交朝廷的30%粮食;免除两淮流域,三年内欠款;今年江宁府、杭州府免税...乾隆这个时候最担心的是什么?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来年有没有可能拿钱!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来年有没有可能还钱!放弃的钱有可能收回吗?假如此时人们不安心农耕,还想出海做生意,无异于火上浇油,恶性循环。
[img]463886[/img]
乾隆去世后,嘉庆亲自管理了许多关闭的政策。例如,将进出口权力聚集在少数大商人手中,实际上是由官方管理的另一种方式;外商来贸易,不能私自带妇女;外商没有资格在清朝欠债;贸易船只允许贸易,不允许闲逛;未经批准,不得擅自雇用劳动力等。
我们可以相信,所谓的“闭关锁国”最初是清朝入关后的权宜之计。如果这一政策“短期”实施,其优势非常明确:它可以抵御清政府的外部威胁,安心管理中国。而清朝统治者在实施海禁的过程中,吃到了巨大的甜头:太一劳永逸了!只要关上门,一切都不愁。然而,我忘记了“一劳永逸”的反面是“一刀切”。嘉庆时期,颁布的外商条款“拒绝外国对扩大中外贸易和交流的所有要求”。这句话似乎证明了更多。短暂的锁国,还是可以评价为策略的,但长期的锁国,只能称之为懒政。
为什么清朝要闭关锁国?分为几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