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宁古塔吗?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大家一定很熟悉“宁古塔”这个词,先看《甄嬛传》这一段:
雍正借言官的力量弹劾年羹尧,但事成后却卸磨杀驴。甄远道被别人陷害犯罪,流放宁古塔。甄嬛知道后又急又难过。宁古塔苦寒。她父亲年纪大了,很难说会不会有三长两短。
不要觉得电视剧大惊小怪,即使清朝人听到“宁古塔”也会变色。
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努尔哈赤成立后在这里组建了一支军队。在清朝的整个统治时期,宁古塔地区都是国家重要的军事城镇,从这里接受来自极北的贡品,并在17世纪对抗俄罗斯侵略时从这里出兵。
与我们所理解的一些不同,宁古塔实际上没有“塔”。在满语中,“宁古”等于“六”,“塔”等于“个”。那么,为什么要以数字命名为领土呢?有一个传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富满有六个儿子,他被封为宁古塔地区的贝勒。“宁古塔贝勒”也代表了“六贝勒”。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继承下去。
[img]463542[/img]
除军事重镇外,明清宁古塔也成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其地理环境恶劣,非常适合“惩罚”。
有多糟糕?古人的话更有说服力:明,王家真道,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在缺乏现代供暖设施和城市建设的古代,这是一个比“千里冰封,千里雪飘”更可怕的环境,可怕到“不复杂的世界”。
《研究所见闻杂记》渲染了可怕的气氛100多倍:流放在那里的人中途被野兽带走,很多人当地饿死。饿死后,他的尸体被饥饿的人吃掉了。
任他为天黄贵族,重要官员,一旦流放到宁古塔,任何社会关系、金钱、权力、名望、地位都失去了作用。
你问电视剧里的甄嬛为什么难过?他对自己真诚的人太无情了,根本不在乎父亲的死,或者父亲很可能会死。
康熙时期,一名学生将科举考试案流放宁古塔。他在那里呆了23年,没有放弃挣扎。最后,他请人委托纳兰性德的关系找到纳兰明珠,这样他就有机会回到北京。
当然,上述渲染仅限于古代背景。现代宁古塔早已获得了突破恶劣环境的手段,成为历史景点:
[img]463543[/img]
流放宁古塔时,往往会有后半句话:与披甲人为奴。
什么是披甲人?为什么这是一种惩罚措施?
众所周知,清代阶级可以分为两类:旗人和平民。但其实中间还有一种尴尬,那就是降人,就是他们的祖先一开始和女真人对抗,随着实力的不断增长,最终还是降人。
没有特定的民族、国家和种族,包括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
降人归属后,总要和正常居民不一样。清朝让他们守卫边境,穿盔甲,防备来自北方的敌人,这就是披甲人的由来。
包衣也是奴隶。他们的主人是旗手,其中最后一件三旗包衣由内务府管理,最后一件五旗包衣进入各个豪宅。虽然是包衣,但也有名门望族和富裕家庭,地位不一定低很多。
虽然披甲人也属于“兵丁”,但与旗人不同的是,披甲人的地位很低(在清朝社会),所以做披甲人的奴隶自然是一种惩罚:你看,即使是奴隶也比其他奴隶低。这就是这个意思。
[img]463544[/img]
封建社会,皇帝说你错了,不一定是你真的错了,有时只是不想让你存在,流放宁古塔,也不缺乏有抱负的人。
比如著名文人金圣叹。
顺治皇帝重视金圣叹的才华,并多次称赞他是古代文学大师。顺治死后,金圣叹聚集了一群文人到孔庙前哀悼。事实上,他借此机会宣扬了县长任维初鞭打人民的丑闻。当时,清朝中央政府正试图打击江南文人的傲慢。金圣叹被判处斩首,他的家人流放宁古塔为奴隶。
吕留良。
吕留良是明清时期的评论家。他曾在南方出售财产,招募士兵抵抗清朝。清朝坐稳江山后,他灰心研究知识,写了很多攻击时事的文章,这是他自己的学校。
雍正时期,文字狱盛行。曾静的案子把吕留良带了出来。当时,虽然吕留良已经去世,但他仍然被拉出尸体斩首,他的家人也被流放在宁古塔。
清代宁古塔的环境有多恶劣?披甲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