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是个奇怪的女人,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单看她的成长路径,没有先天优势:出身只是侧福晋,长期有阿姨哲哲;后来被封为庄妃,但在妃中排名靠后,连蒙古遗孀娜木钟都在她之前;虽然很早就进入后宫,但陈妃海兰珠出现后,后来者居上;生了福临,但是年纪太小,不合法也不长,除非发生意外,几乎不可能继位。
与此同时,孝庄也是一位改变了清朝历史走向的女性。
顺治继位时,大家都知道,摄政王多尔根觊觎王位、反清复明势力、南明政权等。虽然孝庄不能直接参与这些事件,但作为小皇帝的母亲,没有两把刷子和手腕是无法支撑的。
后来康熙继位,面对四大辅政臣,其中鳌拜还挺霸气的,此时再也没有人敢抹杀孝庄的贡献。
[img]462625[/img]
说到孝庄,我们必须提到多尔根,这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只是他们之间的“绯闻”太有名了,野史有板有眼,说法合理。
问多尔根为什么杀了政敌豪格后没有篡位?一定有什么因素限制了他,很多人会猜测孝庄是否用感情制衡。
当然,一切都只是猜测,必须有其他的证据来使猜测更加可信。在人们看来,孝庄的临终遗言已经成为“证据”。
据《清史稿》记载,孝庄临死前,对孙子康熙说:“太宗已经下葬很久了,不要为我打扰他。更何况我舍不得你父子,就把我埋在你父子陵墓附近陪我吧。”
总而言之,孝庄不想和皇太极合葬。
在清朝,皇后和皇帝一起埋葬似乎是很自然的。即使一个妃子死前不是皇后,死后被封为皇后,她仍然需要和丈夫一起埋葬。同时,葬礼并不完全取决于意愿,而是有严格的规定。例如,乾隆有很多妃子和很多宠物,但只有一个位数最终可以埋葬在一起。活着的李红不得不伤害她的大脑,安排她的爱人早点出去。
但孝庄与人不同,不仅亲自拒绝对他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而且还违反了祖先的制度。
[img]462626[/img]
康熙对祖母的得遗言没有充分的理解,在他看来,这件事很奇怪。
康熙没有把孝庄的遗体运到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这是遵从遗嘱的表现。然而,康熙并不打算把祖母埋在附近。相反,他把它放在首都东部的东陵,命名为“临时奉献店”。一个临时的词出卖了皇帝的想法,“我不确定。让我再想想”。
他不确定在哪里。当时,没有人能猜出一个谜。口口相传,谣言四起,以为“孝庄嫁给多尔根,没有脸见丈夫”。
小庄结婚了吗?谣言猖獗的是明末的遗民,名叫张。在他的《建夷宫词》中,“慈宁宫烂盈门”和“太礼恭逢太后婚”频频出现。但平心而论,慈宁宫是什么场景,一个宫外人怎么知道呢?张的身份注定要有立场。
在他之后,更多的人坚信孝庄已经结婚了,但推测只是基于别人的推测。
[img]462627[/img]
康熙去世后,雍正妥善处理了孝庄的葬礼,并根据她的遗言在附近修建了陵墓。在这里,太后真的睡了很长时间。
我们跳出了多尔根和孝庄的谣言。有一件事其实很奇怪。为什么当孝庄说“我不想和我丈夫一起埋葬,我想和你们俩在一起”时,大家都很困惑?她心里不可能有这样的真实想法吗?
绝对有可能,但当时的人不相信时代的局限性,后人出于好奇不愿意相信。
在当时的人眼里,妻子以丈夫为核心,妃子以皇帝为天地,是很自然的事,不容置疑和犹豫。
但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小庄是一个改变清朝命运的女人,她是一个引领时代的人。在经历了妃子和太后的生活后,她的视野从后宫变成了前朝,主题从丈夫和孩子变成了政治家庭。那个没有给她太多爱的丈夫真的那么重要吗?
后记:
说到合葬,有一件有趣的事。乾隆有个爱妃,生前感情很好,但临到她去世,皇帝突然发现和自己合葬的地方不多了!之前没有计划好,有的妃子死了,直接放在合葬陵墓里。绝对没有理由再抬出来。只剩下两个空缺,一个要留给皇后,一个要留给未来天子的母亲(凌飞)。怎么办?乾隆对这位爱妃特别愧疚,于是在妃园的基础上大兴土木,为她扩建了陵墓。
孝庄文皇后留下了什么遗言?为什么她不想和皇太极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