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开始“一碗”的大明被崇祯皇帝朱由检手中的一根绳子结果。
结果大明的同时,这根绳子也让吴三桂进退维谷。
恪尽臣节虽然能留下美名,但代价却是吴三桂本人和数万士兵的生命。
吴三桂经过几次思考,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带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回到李自成。
然而,吴三桂在率军赴京师朝圣李自成的路上,突然得知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追赃助薪”、小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占据。
这个消息激怒了吴三桂,所以在留下一句“大丈夫甚至不能保护他心爱的女人”后,吴三桂公开背叛了李自成,投降了清朝,然后联合清朝在山海关战役中击败了李自成的10万军队。
此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被津津乐道。
如果我们不仔细研究历史,吴三桂不顾一切地给人留下“大丈夫应该是这样”的印象。然而,吴三桂的思想真的应该如此简单和直接。他永远不会成为后来的大周皇帝。
[img]462124[/img]
接下来,有必要梳理相关史料,找出吴三桂“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
崇祯十六年正月,大明末日的征兆十分明显。吴三桂通过投降清朝的叔叔祖大寿给皇太极写了一封信。在给吴三桂的回信中,皇太极有一句“将军之心,犹豫不决”。
这说明吴三桂和清朝之间有着顺畅的联系渠道,吴三桂在明朝死后开始为自己找到退路。
此时,陈圆圆还没有认识吴三桂。
崇祯十六年,清军第五次入关,崇祯皇帝命令吴三桂率领军勤王,吴三桂故意“磨洋工”
结合吴三桂和王朴在松锦战争中首次逃跑导致全军溃败的情况,可以得出结论,吴三桂根本不是一个把“忠诚、爱、信、义”放在第一位的大丈夫,而是一个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军阀。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四,崇祯皇帝得知李自成攻占大同的消息后,迅速调动吴三桂率军进入京师。如果吴三桂真的那么在意已经是妾的陈圆圆,他可以带领关宁军主力在清朝出兵前行军到京师,而不是带领军民混合的队伍慢慢行进,让陈圆圆在京师面对未知的命运。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二日,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三天后,吴三桂率军到距离京师200多里的玉田。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回山海关的吴三桂在见到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后,立即决定归顺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3月26日,吴三桂在去京师朝圣李自成的路上,收到了“父亲吴襄被追赃助薪,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占领”的消息。即使他“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也先是举兵背叛李自成,重新占领山海关,然后派信使联系清朝,准备投降。
[img]462125[/img]
吴三桂的所作所为看上去很合理,但实际上却很不合理。
想象一下,陈圆圆导致吴三桂背叛和山海关失去京师重要屏障的事实。李自成还能容忍陈圆圆吗?
答案当然不是,李自成会把陈圆圆当成“红颜祸水”,陈圆圆的命运可想而知。
@ 吴三桂背叛李自成,在没有保证陈圆圆安全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在把陈圆圆推进火坑。
既然吴三桂背叛李自成不是为了陈圆圆的“红颜”,那么吴三桂下定决心背叛李自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清朝。
在李自成占领大明京师、崇祯皇帝煤山上吊后,清朝实际决策者多尔根在范文程和洪承类的建议下做出了“与李自成共同争夺世界”的决定。
前面提到的“吴三桂和清朝有一个顺畅的联系渠道”,可以大胆推测吴三桂在收到“吴襄被追赃助薪,‘红颜’陈圆圆被刘宗敏占领”的消息之前,很可能也收到了清朝将派兵入关的消息。
在攻占大明京师之前,李自成的大顺军只打过南阳之战、宁武关之战等为数不多的硬仗,并没有表现出新兴王朝军队应有的强大战斗力。吴三桂认为,李自成的大顺军基本上不可能阻止清军,@ 利益至上的军阀吴三桂在得知“清朝要派兵入关”的消息后背叛了李自成,投降了清朝。
[img]462126[/img]
这样,原本是明朝臣子、明亡后顺李自成、投降清朝的吴三桂,无疑成了“三姓家奴”。
在这种情况下,“冲冠一怒为红颜”成了吴三桂一块很好的遮羞布。
@ 由于与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政权争夺天下的需要,清朝统治者也不允许吴三桂的污点大加宣传,@ 五年诗人吴伟业创作的《圆圆曲》公诸于世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掩盖了一切。
为什么吴三桂举兵背叛李自成,向清朝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