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朱元璋根据汉代屯田制、唐代府兵制、宋代更徐法、元代职官制,制定了新的卫所制。
卫所制度的核心是将军队与农业、耕作和战争相结合。目的是在尽可能减少国防费用的情况下,保持大规模的常备军,不会对社会生产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养兵不生病于农民,莫若屯田。今海宁静,边境无虞。如果使兵在农场吃饭,农民就会受弊,这不是长治久安的艺术。它命令天下卫所督兵屯种,几个兵农兼务,国家用于舒适。
[img]461283[/img]
同时,为了保证卫所有足够的现役士卒和后备兵源,朱元璋建立了世代为兵、父死子继的军户制度。
洪武至永乐时期,以卫所军户为基础的世界军事制度和屯田制度不仅承担着国防军的责任,而且承担着经济和生产恢复的重要责任。在军屯土地的吸引下,大量流民成为军民也有助于社会稳定。
仁宣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战争的减少,一些头脑灵活的士兵通过收购卫所将领的方式离开了卫所。特别是明宣宗从交趾撤军后,明代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一度停止,卫所将领对军人的使用、压榨和扣除粮食和工资问题开始加剧,导致卫所士兵战斗力下降,大量军人逃离卫所,成为流民。
[img]461284[/img]
到了明代中后期,卫所的情况变成了士卒缺口严重、战斗力极低的情况,以至于嘉靖时期的庚戌变迁中,承担守卫京师重任的京营出现了士卒账面数为38万的情况,实际上只有8万和士卒在与骑兵作战时“流鼻涕不敢前进”。
国初京营强兵,不减七八十万,元戎宿将常不乏人。从三大营变成十二团营,再变成两官厅,虽然浸不如以前,但额军还是足够38万有奇。现在武备积驰,见籍止十四万多人,而操练者只有五六万人。有支粮,没有调度。
面对这种情况,明朝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景泰时期规定卫所士兵应分批训练。例如,在成化时期,逃亡的军事家庭被纳入最近的卫所。然而,这些改革是治标不治本。军事家庭逃亡和士兵战斗力低下的问题仍在恶化,@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代出现了招兵制。
明代的招兵制始于正统两年,“正统两年, 从军余开始,愿意为自己服务的人,陕西4200人,到弘治时期,“官兵只有6690人,招兵占其中一半。他镇率先视此而定。”到嘉靖时期,“浙江原军39总,招兵27总”,招兵数量占军队员数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招兵制实施后,给大明帝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粮食和工资的沉重负担。明初,卫所士兵的粮食和工资基本上依赖于农田。甚至一些卫所也可以积累足够的粮食和工资使用几年。例如,辽东镇“储存70万块石头粮食”,招募的粮食和工资由户部分配,一般是卫所士兵的两到四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兵役制度无非是世兵制和招兵制。两者的结合使用是合理的。同时,应根据军事经济形势,合理调整世兵制与招兵制的比例和结构。然而,明朝在嘉靖时期,当招募占军队员数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时,仍未进行任何调整。
[img]461285[/img]
明朝用于卫生中心的土地大约有400万顷。如果嘉靖时期部分军人可以转为民族,部分军人可以转为民族,可以通过向这部分民族和民族征税来弥补筹集的粮食和工资,从而减轻沉重的粮食和工资负担。
嘉靖二十一年,广武站募军,增年银3.2万。二十二年,太原石息等四营募军, 增银九万九百二十四两。二十三年,北楼口募军,增银四万八千五十二。三项共计16万八千九百七十四两。
不幸的是,直到明末,朝廷才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增加征兵来应对日益频繁的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而不减少军队和军队的耕地。朝廷只能通过增加民族和民族土地的税收来支付征兵工资。
辽事起,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明年再加三厘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请,再加两厘。 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然后就是岁额了。
这样,明末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募兵-征税-农民起义-征兵-征税。
一旦大明陷入这个恶性循环,它将进入筹款和税收不能应对农民起义的步骤。接下来,它将离灭亡不远。世界军事制度和筹款制度已成为压垮大明的第一根稻草。
明朝的世兵制和募兵制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它们会成为明朝衰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