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国本之争,
万历十四年(1586年)2月初三,内阁首辅申时行等人请求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明神宗置之不理,近30年的国本纠纷拉开帷幕。
根据《明史神宗本纪》的记载,国本之争的表面原因是“皇帝长期不立王子,中外疑(郑)贵妃谋子,交章言其事,随之而来”,但仔细研究当时明神宗、朱常洛、皇后等人的年龄,不难发现国本之争的根本原因并不简单。
万历十四年时二十四岁,明神宗出生于嘉靖41年(1562年)。万历十四年时二十二岁,王皇后出生于嘉靖四十三年。根据《皇明祖训》中皇位继承的“长制”,申时行等人要求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的做法似乎是为了维持王朝的纲纪,但谁能确定二十四岁的明神宗不会再和二十二岁的皇后生儿子呢?@ 此时申时行等人要求明神宗将朱常洛登记为皇太子是非常不合适的。
在这种情况下,申时行等人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请求朱常洛为皇太子?答案是,郑贵妃的儿子将于万历十四年2月23日出生,明神宗明确表示,郑贵妃生下儿子后,她将被封为王妃。如果沈时行等人在被封为王妃之前没有帮助朱常洛成为王妃,那么明神宗可以先废除王后,然后将郑贵妃封为王后。一旦如此,郑贵妃的儿子就成了自己的儿子,是王妃的唯一候选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户科要求姜应林、官员外郎沈静、刑事部主任孙如法等人先后请求将朱常洛登记为皇太子。对于姜应林、孙如法等人来说,他们必须强迫自己登记只有三岁的朱常洛(出生于万历十年八月)为皇太子的做法。明神宗很生气,姜应林、孙如法等人分别被降职和分配,为了防止其他人请立王子,明神宗下诏:“降处不是册封,恶其疑我立幼废长,揣摩上意,把我置于有过之地,再有妄言者重治”。
[img]461624[/img]
此后,以内阁首辅申时行为为代表的文官集团自知,迫使24岁的明神宗在王后年芳二十二岁的情况下,立年仅三岁的长子朱常洛明显为王子理亏,于是决定暂时不疏请朱常洛为王子,大明朝的朝廷迎来了短暂的稳定期。
万历十八年,朱常洛即将年满八岁,已经到了出阁读书的年龄。内阁首辅申时行、内阁辅臣王锡爵等人再次请求将朱常洛作为王子登记。明神宗还是忽略了这一点。申时行、王锡爵等人为逼迫明神宗就范,居然一起上疏请辞。无奈的明神宗不得不让宦官在当年10月向内阁传值:“朱常洛为皇太子的仪式将于明年10月举行,条件是一年内没有人可以请立太子,否则会推迟到朱常洛十五岁再立太子。”。
万历十九年八月终于等到了。看到明神宗再过两个月就会把朱常洛作为皇太子,但礼部实际上要求提前准备朱常洛作为皇太子的仪式。这一举动被明神宗认为违反了之前提出的条件,并声称要等到朱常洛十五岁。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迫使明神宗尽快将朱常洛登记为皇太子,万历二十年正月,李献可、钟玉正、孟养浩等12名科道言官都被贬职罚款。这样,明朝的朝廷就迎来了一个更短暂的稳定期。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稳定期再次被打破。明神宗提出了“三王并封”的议论,将皇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迅、五子朱常浩封为王。在朝臣眼里,明神宗终于暴露了立郑贵妃之子朱常迅为皇太子的初衷。@ 朝臣们纷纷上疏反对“三王并封”,最终明神宗收回了“三王并封”之议,并表示王皇后在三年内仍不能生下自己的儿子,将朱常洛列为皇太子。
然而,直到万历二十六年,明神宗才计划将朱常洛列为皇太子。现在,整个文官集团都被彻底激怒了。当年3月27日,文官集团动员九卿、科道等衙门“各有文华门,恭进候旨,得命敢退”。
在整个文官集团的逼迫下,明神宗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下诏,将朱常洛列为皇太子。然而,在文官集团看来,朱常洛的王位并不稳定。直到万历四十二年的“立案”发生,朱常迅才结束了近30年的国本之争。
通过国家之争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明神宗只有在文官集团的逼迫下才决定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以解缙等人为代表的永乐国家之争中的文官集团,完全是靠“父子情”和“好圣孙”来打动朱迪,然后帮助朱高炽获得皇太子的位置,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事实:从永乐到万历。明代皇帝的皇权下降,文官集团的权力不断扩大。
[img]461625[/img]
通过这一事实,国家争议的本质是皇帝的皇权主导政府或官方集团的权力主导政府。自土木堡变更以来,官方集团逐渐将皇权围困在宫殿内。如果明神宗能成功地将朱昌勋列为皇太子,无疑会为皇权打破官方集团的围困创造“破窗效应”。
不幸的是,公务员集团永远不会允许这种“破窗效应”的出现。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强迫明神宗把朱常洛当成王子,明神宗也不愿意放弃打破公务员集团围困皇权的机会。他不会轻易把朱常洛当成王子。在这种情况下,明神宗采取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来削弱公务员集团的实力——缺少官员而不弥补。
万历二十九年,据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统计,“两京缺尚书三、侍郎十、科道九十四。世界缺少巡抚三、布依监司六十六、知府二十五”,甚至有朝臣不听。到万历三十六年,内阁里只有叶向高一个人。
[img]461626[/img]
面对明神宗的“缺官不补”,文官集团只能从松散的联盟状态转变为更紧密的党派,文官集团的党派分为齐、楚、浙等党派和东林党派。这两派不仅可以共同支持朱常洛为皇太子,还可以为谁能领导政治而战。
在明朝神宗“缺官不补”和文官集团两派与皇帝争国斗争的情况下,大明朝堂的混乱可想而知。万历四十六年,这种混乱终于导致了萨尔浒的惨败。不仅如此,萨尔浒之战后,文官集团两派之间的党争贯穿天启和崇祯两朝,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国本之争持续了近30年,成为压垮大明的第六根稻草。
为什么国本之争是压垮明朝的因素之一?它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