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建国到朱检煤山上吊自杀的276年间,大明军事力量的骨干不断变化:洪武时期是藩王护卫,永乐至正统时期是三大营,景泰至成化时期是团营,洪治至正德时期是边境军队,嘉靖时期是重建的三大营,万历至天启时期是武将家丁,崇祯时期是以天雄军和关宁军为代表的几支精锐部队。
正是由于军事力量骨干的不断变化,大明才能在各个时期拥有一支精锐的野战兵团,足以应对外部问题或内乱。然而,随着将军家丁成为军事力量骨干,大明灭亡倒计时正式开始。
万历前,无论明朝军事力量的骨干如何变化,其主体是洪武、永乐时期设立的卫生中心和三大营。卫生中心和三大营属于朝廷控制的常备军,是明朝军事力量的基础,而家丁直接隶属于将军,是将军的私人士兵,@ 武将家丁成为明代军事力量的中坚力量,意味着由卫所和三大营组成的基础已经腐烂,一旦军事力量的基础腐烂,大明王朝会远离灭亡吗?
即便如此,武将家丁的强大战斗力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在边防准备、平定兵变、内乱、万历三大征中,武将家丁是明军的锋利矛头,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用武将家丁代替卫所和三大营,成为明朝军事力量的新基础,是否可以延缓明朝的灭亡?事实上,明朝也做出了这样的尝试。万历中期,武将家丁的粮食和工资由武将自行解决,改为朝廷供应。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武将家丁不仅没有成为明朝军事力量的新基础,而且也成为明朝灭亡的直接诱因之一。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武将家丁会成为压垮大明的第五根稻草。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明代武将家丁的出现开始。
[img]461351[/img]
明代武将家丁的出现离不开军屯田地被大量武将兼并。成化时期,在藩王、勋贵、官僚带头兼并田地的影响下,武将也开始大规模兼并军屯田地,尤其是武将养廉田制度的实施,这给了武将兼并军屯田地足够的借口。到弘治时期,各级武将大多兼并了几十顷到几百顷的军屯田地。
随着大量军屯田地被武将兼并,洪治时期出现了“屯田有名无实”(《皇明经世文编》)的情况,导致卫所士卒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军屯田地。与此同时,大量农民也因土地被藩王、勋贵、官僚兼并而失去了田地。这样,失去军屯田地的卫所士兵就不得不被兵役并入耕种武将的田地,一些失去田地的人也会选择投入武将门下,成为武将的租户。
在明朝九边重镇,由于战斗力低下的卫所士卒难以抵御草原骑兵的攻击,将军只能从使者的卫所士卒和他们的房客中选择“快速、熟练的弓马”进行训练,以保护他们的田野。这些被武将选中的人成为了明朝最早的家庭成员。
为了让这些家庭成员在草原骑兵袭击时“报告死亡”,大多数各级武将都会对他们“善良,充满欲望”。这使得武将家庭成员有三个特点:
1、家丁隶属于向他们提供粮食工资的武将;
2、武将对家丁的待遇远远超过一般卫所士卒,甚至出现了“过额兵十倍”的情况;
3、因为家丁“父母妻子仰望一生(武将),所以愿意死而不顾他顾”,武将家丁战斗力极强,能“以一当十,摧锋陷阵”。
由于这些特点,家丁成为了武将的敌人 胜利主要取决于力量,甚至“将军树奇勋多借家蓄之丁”。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朝廷对武将家丁的态度也从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严格禁止转变为支持。
[img]461352[/img]
嘉靖时期,驻扎在大同的卫所士兵不断发动兵变,武将、文臣一时束手无策,以至于巡抚、总兵都在兵变中被杀。在朝臣的建议下,明世宗将拥有500名精英家丁的梁震任命为大同总兵,大同兵变不断发生的情况得到遏制,相当于大明朝廷正式认可了武将的家庭。
嘉靖之间,大同兵屡变,连杀巡抚、总兵、文武大臣都不敢约束。廷臣乃议凡利用调补大同镇总副参观将军,选拔善控人才。他必须责怪自己的素练丁百十认为自己是亲兵,培养锋利的精神,然后派梁震带领家人500人搬到大同。-《皇明经世文编》
万历时期,守卫辽东的主力是李成梁的3000家丁,平拜之乱的主力是李如松的2000家丁,万历援朝之战的主力是李如松和马贵带来的家丁,平定播州的主力是蓟辽总兵戴延春和山西将军卢应亮带来的家丁。在明代武将家丁成为应对内乱和外患的主力军的情况下,为了鼓励武将多存家丁,朝廷不仅规定家丁的粮食和工资由户部提供,还将家丁的数量作为武将晋升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武将家丁成为明代军事力量的中坚力量。
在宁夏之战中,李如松曾带领辽将董正谊等十余人带家数千人前往。-《筹辽硕画》
平播之战中,“诏蓟辽总兵戴延春,游击叶毛荣,山西参将卢应亮,陕西都司丁南智,前代州参将余德荣,固原参将陈松等。,带领亲丁到川贵总督调用——《明神宗实录》
武将家丁成为明代军事力量的中坚后,虽然对提振晚明军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一些弊端也不容忽视。
[img]461353[/img]
@ 由于将军对家丁的重视,将军不再关心一般卫所士卒的练习和生存,为了养家糊口,将军只能不断合并军屯田,使卫所士卒。在这种情况下,卫所制度的崩溃进一步加深。
@ 在武将的支持下,家丁可以任意使卫所士卒,导致“家丁盛而军心离”。因此,明末卫所士卒虽然超过百万,但真正能抵抗后金军的“但诸将家丁耳”。
以军士之马供家丁骑,以军士之身供家丁武使,以军士之粮作家丁养赡,是二三百人的心,失去了下属三千军的心。-戚继光的《训练实纪》
@ 由于家丁只属于向他们提供食物和工资的将军,属于不同将军的家丁很难合作,将军将家丁视为保护生命和晋升的依靠。在明末的辽东战场上,属于不同将军的家丁经常被后金军队打破,将军们在战斗中相互推诿和观望。
这些缺点结合在一起,使得明末虽然有大量的武将家丁,但这些武将家丁既不能一起拒绝敌人,也不能取代卫所士兵和三大营,成为明朝军事力量的新基础。@ 武将家丁成为明代军事力量的中坚,成为压垮大明的第五根稻草。
明朝武将家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