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这样一股政治力量。他们似乎什么都支持,什么都反对。他们总是做一些矛盾的事情,这让你对他们存在的意义感到困惑。
例如,他们继承了王学,但他们强烈反对王学;他们同意张居正的改革,但强烈反对张居正的感情;他们期待皇帝勤奋,但不希望皇帝管理一切;他们反对内阁专权和宦官,但他们希望自己在朝鲜占主导地位;他们在万历时期的国家纠纷中坚持自己的长期制度,但在南明初的皇位纠纷中大力倡导立贤。
这种政治力量被后人称为“东林党”。他们可以说是明末最特殊的政治力量。他们的形成必须从一个人开始。
[img]460451[/img]
这个人叫顾宪成,明世宗嘉靖29年(1550年)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小手工业家庭,是整个晚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
六岁时,顾宪成被父亲顾学送到私立学校学习,学习四书五经这些儒家典籍。十五岁时, 自题其壁 “读孔书才是 乐, 纵居颜巷不为贫 ”, 可见其读书志向 。20岁时,他向王阳明致敬,并将弟子薛应旗的弟子张淇作为老师。21岁时,他直接跟随薛应旗学习。可以看出,顾宪成和后来东林党的大多数骨干一样,都是王学的老师。
万历八年(1580年),30岁的顾宪成考中进士,随后被授予户部广东司主任职务,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顾宪成入仕时,正处于晚明政治和思想的混乱时期。从政治上讲,随着改革的深入,张居正的情绪恢复、内阁专权、压制言行、禁止破坏学院等做法引起了全体官僚士绅的强烈反对;从思想上讲,王学的崛起对程朱理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特别是王阳明去世后,王学分为七个学派:南中学、北中学、浙中学和泰州,进一步加深了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混乱。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官场上的空谈,社会上各学派之间争论不休。
[img]460452[/img]
顾宪成对此感到失望。虽然他继承了王学,但他总是被父亲顾学警告“凡读书” , 不论何书 , 讨论立意 , 不然 , 六经都是糟粕 “作为信条,他的老师薛应旗在思想上逐渐从王学转变为程朱理学。他认为,只有重新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才能根治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混乱。
与此同时,在张居正的改革中,这些大官僚和地主不仅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而且比以前获得了更多的利益。相反,许多像顾宪成的父亲顾学这样的小工人、小商人、中小地主等阶级的利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顾宪成希望有所作为,以确保这些阶级的利益。
在他进入仕途的几年里,顾宪成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如赵南星、李三才、姜世昌、邹元标、高攀龙等。他们大多出生在中小地主家庭,都是朝鲜的中小官僚。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时间和缺点,讨论如何帮助大明的国家。最后,他们形成了一个思想、抱负和利益共同体,这是东林党的起源。
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等人都觉得自己的人微言轻、势力弱,不利于诉求的实现,于是开始通过讲座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让自己的政治势力在朝鲜形成主导地位。
张居正病逝后,明神宗朱义军开始大力提拔曾经反对张居正的官员。顾宪成和邹元标都从中受益。但这种晋升离他们心中的主导理想很远,所以他们瞄准了即将到来的北京调查。
[img]460453[/img]
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明代的京察制度。明代的京察制度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是为了评估京官而建立的。起初,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然后每十年进行一次。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京察分为北察和南察。明孝宗朱佑框时期改为每六年一次,一直持续到大明灭亡。京察以守、政、才、年这“四格”和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病、浮躁、才弱等“八法”作为评价晋升的标准。京察制度的初衷是奖励优惩劣,督促官员履行职责。然而,到了晚明时期,京察已经完全成为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的工具。
万历十五年(1587年)正好是京察年,因为这一年是丁亥年,这一次被称为丁亥京察。
顾宪成支持左都御史辛自学北察,顾允成等(顾宪成的弟弟)支持右都御史海瑞南察。他们最初希望通过这次北京调查来澄清他们的官员,并提拔志同道合的官员。然而,由于内阁首席执行官的阻碍,他们的愿望完全失败了。
丁亥京察后,顾宪成被贬官外调,邹元标、高攀龙等人也被申时行压制。失败不仅没有让他们沮丧,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他们都在等待下一次京察的到来。
万历二十一年,农历第三年,又是京察年。京察开始前,顾宪成被提拔回北京担任官员外郎。随着顾宪成的归来,第三次京察的强度远远超过了丁亥京察。
在顾宪成的指示下,主持京察的官员从一开始就抛出了“王炸”、官部尚书孙俪首先罢免了作为官员外郎的侄子吕胤昌,随后赵南星将王三余作为事中的亲家, 一时间“国论大快, 所谓二百年计典绝调”。
顾宪成等人在用“王炸”取得良好开端后,开始大力打击其他政治势力官员,同时努力提拔属于自己政治势力的官员。看到让他们继续下去,内阁就会被架空,于是内阁辅臣赵志高、王锡爵、张位联手反击顾宪成等人。结果赵南星以“抑扬太过”被贬三级,孙俪因过失被罚款。顾宪成和其他人试图澄清官治,扩大他们的政治力量,再次失败。
[img]460454[/img]
连续两次北京调查斗争的失败使顾宪成等人感到沮丧,尤其是孙军、高攀龙和顾宪成被贬为人民,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缩小。
然而,他们并非一点收获都没有。两次,他们在京察中表现出的严于自身、贪酷比察的原则,让文人和有正义感的官员注意到了他们在大明官场的“新鲜血液”,尤其是孙悟空罢免侄子、赵南星谴责公婆的行为,让他们名扬天下。
顾宪成回到家乡后,来访和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与此同时,顾宪成也意识到,他认识的志同道合的人很难在朝鲜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些来学习的学者给了顾宪成希望。
顾宪成认为,这些学者是未来的明朝官员,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聚集在自己的政治力量中。当这些人进入朝鲜时,谁能阻止他们的政治力量在朝鲜占主导地位。于是顾宪成修复了东林书院,把它变成了自己固定的讲座场所。不仅如此,邹元标等人还在家乡设立了学院讲座,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到目前为止,东林党终于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
【感悟:晚明时期,东林党确实是最特殊的政治力量之一。他们可以说是当时政治和思想混乱的产物。他们的初衷是结束这种混乱,但他们继承了这种混乱。因此,他们不仅没有结束这种混乱,而且加剧了整个晚明的混乱。】
东林党的形成与顾宪成有什么关系?它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