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明朝宦官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往下看。
明朝的宦官权力巨大,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看明晚期的电影,东西工厂不可或缺。他们杀人、放火、审判、执行。看来正规的行政制度完全被这些人取代了,逐渐形成了一个看不见手指的“黑暗社会”。但明代独特的“宦官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一个跨越百年的故事:
[img]460381[/img]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名大明,定都南京。洪武帝本人特别喜欢总结前朝的教训,消除不良行为。因此,为了防止异姓王篡位,他改同姓治理异姓。此外,鉴于汉唐衰落,他坚决抵制宦官参政。
出乎意料的是,明朝最初没有太监主导的土壤。
什么时候开始有变化?靖难之战。
当时,朱迪正在“逆天行动”。这并不容易。他需要使用各种力量,大大小小。因此,一群“被遗忘的人”在南京醒来,那就是太监。他们向燕军提供情报和防御,甚至在战斗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名字叫王燕。
明成祖登基后,他们可以在太监委、使者、监军、征税等方面看到自己的重任。最重要的是两份工作:1。各地同姓王被害怕,朱迪任命宦官监督。2.建东厂,消灭建文帝党羽。这是明朝宦官干政的开始。
[img]460382[/img]
你可能会问,朱迪傻吗?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朱迪并不愚蠢。他不仅使用宦官,而且防止宦官。所有的政治事务都必须由皇帝亲自展示。因此,从明初到中期,这些人不敢擅自做出更大的决定。
从明英宗开始,一切都变了。(见《中国古代史》)
《明史 《刑法志》记载,宦官分为十二局、四局和八局,其中最关键的职位是司礼监,他们负责皇帝的奏折。随着皇权的逐渐下放,司礼监的大太监开始代替皇帝批评奏折。他们的学名是“批红”,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甚至会偷偷改变内容。明史 《职官志》这样描述:内阁的票拟,不得不被太监披红决定,以至于相权都给了太监。
明英宗时期有一个王振,他残害忠良,结党营私,诱使皇帝出征,直接造成明朝遭遇瓦拉的灾难。王振是司礼监太监。
到目前为止,宦官不会拥有滔天的权力。只要有一个聪明的君主,他就可以立即纠正局势。然而,以下发展逐渐脱离控制:
1449年,明英宗脑子一抽,搭了个台子,让太监与刑部、督察员一起审判犯人,从此,宦官进入了明朝的司法体系。
英宗朱祁镇被瓦拉俘虏后,弟弟朱祁玉继位改元景泰。几年后,将军石亨和宦官曹吉祥发动政变,帮助英宗复辟。曹吉祥负责三大军营。从那以后,宦官又进入了军事体系。
公元1477年,朱建深成立了一家西方工厂。与东方工厂相比,它实际上是一个专门为皇帝使用的代替皇帝侦察的组织。它们不仅超越了法律和行政制度,而且渗透到国家的各个方面。《明史》说:从首都到世界各地,他们的私人侦察,即使是王府侯门也不幸免。
[img]460383[/img]
在历史上,那些权力雄厚、缺乏监督和制裁的人,即使他们建立了善良的初衷,也不可避免地会走上徇私舞弊的道路。在这里,明朝宦官参与了行政、军事和司法制度,并在上述领域都具有主导能力。此外,西方工厂的建立使每个国家机构都生活在阴影中。即使组织内没有宦官,他们也被宦官控制。
西厂提督汪直,任职六年内制造的冤假错案已超过锦衣卫。
你问宦官为什么在明朝这么厉害?这不是一件事造成的,也不能简单的归因于一个人或者朝廷风气。它最初的引子可能是一个小到不起眼的政令,但是一旦传下去,问题就会像雪球一样变大。
后记:每个朝代在制定政策时总能看到前朝的教训。明朝就是这样。在治理世界的道路上,避开了阻碍汉唐发展的石头,清朝也是如此。因为明朝被宦官搅乱,清朝用太监就没那么大刀阔斧了。雍正时期,曾经的小太监被称为自己的间谍,俗称血滴子,暗中监督惩罚有反叛迹象的人,传递给乾隆,依然重用。也许嘉庆和父亲的政策并非一脉相承,他继位后迅速撤销血滴子,以防止失控。
为什么明朝宦官有这么大的权利?明朝宦官文化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