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谈谈朱由检的故事。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天津巡抚派儿子到京师会见崇祯皇帝朱由检。这次旅行的目的是说服朱由检乘船从天津搬到南京,这是朱由检当时唯一的出生方式。但对于这个建议,曾多次想南迁的朱由检拒绝了。
战歌对此非常困惑。很明显,他还有生命之路。很明显,他到达南京后可以从长计议,但他为什么选择放弃?你觉得有坚持的希望,还是已经完全绝望了,还是两者都有?
虽然希望和绝望似乎是矛盾的,似乎很难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但由于两件事的发生,两者最终同时出现在崇祯身上。
宁武关大战让崇祯觉得有坚持下去的希望
崇祯十七年二月中旬,李自成大军进入代州,山西总兵周遇吉坚守在此。经过一番激战,周遇吉逐渐失去了支持。他意识到只有通过危险的地形关口,李自成的军队才能被阻止,所以他带领部门返回宁武关。
2月16日,宁武关战争正式开始。李自成带领军队连续十天进攻,但仍未能突破。此时,李自成仍然是一个流寇。在他看来,既然他不能战斗,他只能回到西安做计划。然而,李自成的想法遭到了下属的一致反对,但他不得不决定继续攻击宁武关。
[img]460081[/img]
重新发动进攻的李自成,可以说是尽了最大努力,不仅派出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还强迫“一卒逃跑,全队斩首”。但此时宁武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更严重的是,火药和弓箭都用完了,周遇吉别无选择,只能和敌人巷战。最后,经过十几天的坚持,周遇吉全军覆没,同时李自成损失了数万精锐部队。
宁武关大战无疑让崇祯看到了坚持下去的希望。在宁武关东部,有大同、宣府、居庸关等重要城镇,经营时间更长,兵力更强,城市更强。如果这些地方的守军能像宁武关的周遇吉一样,李自成的军队很可能无法到达首都,崇祯皇帝看到了希望的决定,等等。
[img]460082[/img]
南迁的提议多次被阻挠,使崇祯绝望
孙传庭战死后,面对日益崩溃的局面,崇祯皇帝多次指示他人或亲自提出“南迁之议”,但无一例外都遭到强烈反对。起初,崇祯觉得反对的大臣们不想看到半个国家的衰落,但直到他听到让王子去南京监督国家的建议,他才意识到他必须被大臣们留下来承担一切责任!
经过17年的认真工作,17年的日夜睡眠仍然未能挽救王朝的衰落。他认为这些都是大臣和官员的错。他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想去南京带领大明再次寻求中兴通讯。但令他惊讶的是,大臣们和官员们想留下来承担一半的责任。
了解了这些,崇祯皇帝彻底绝望了。没有这些大臣和军队的支持,即使他们被迫到达南京,他们能做什么?
看到坚持下去的希望,他决定留在首都;他对南迁充满绝望,只能留在首都。虽然希望和绝望似乎是矛盾的,但在明末极其复杂的背景下,两者同时出现在崇祯身上,结果他放弃了天津巡抚南迁的建议。
朱由检曾多次想南迁,为什么要放弃南京搬迁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