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明朝禁军控制权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往下看。
明太祖朱元璋以应天为京师建立大明后,在京城内外设48卫,统称京卫。
明成祖朱迪登时期,将京卫增加到72卫,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京卫扩大到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统称为京营。
景泰时期,朱祁钰皇帝听从于谦的建议,将三大营改编为十团营。后来,虽然京营制度屡变,宪宗时选锋,武宗时设两官厅,嘉靖时重建三大营,但这个统称一直在继续。
然而,无论它的统称是京卫还是京营,它作为大明禁军的属性从未改变。
在各个朝代,禁军的控制是皇帝头疼的问题。皇帝不能直接控制禁军。他只能派值得信赖的人去领导。但是,如果这个人的野心扩大了,他会利用禁军来攻击皇权。例如,在这种情况下,东汉的十常侍乱和唐朝宦官可以废除皇帝。可以说,禁军是影响古代皇朝政局的最重要的砝码。
[img]460387[/img]
由于历史上的这些经验教训,朱元璋成立大明后,严禁宦官管理和控制京卫。同时,明太祖朱元璋严格划分了武将和文官的权限——武将只领兵,文官只管政,朱元璋还明确规定了文官和武将的平等地位。
如果我们把朱元璋的这些行为与他分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的措施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根本目的是将文官集团、武将勋贵、宦官集团彻底转化为皇权附庸,杜绝一切可能危及皇权的势力。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所有这些势力都成了皇权的附庸。但随着朱迪最终赢得了靖难之战,这一切都开始改变。
首先,为了回报和支持他的宦官集团,制衡武将勋贵,朱迪被任命为军队中没有太多基础的宦官,担任新成立的3000、5支军队和神机营的主管。他的地位高于战功卓著的武将勋贵。随后,原本分散的文官集团在国家之争的帮助下凝聚成一个整体。
仁宣两朝,文官集团因为在国本之争中押对宝,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特别是明宣宗平息了汉王朱高旭的反叛后,文官集团的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这里我们不得不强调的是,朱元璋废除总理的行为虽然加强了皇权,但也打破了文官集团权力扩张的壁垒。宣宗朝以来,大明文官集团开始全面进攻。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一个新的帝国政治模式,完全由文官集团主导,几乎不受皇权的限制。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大明的文官集团必须完全掌握帝国、朝廷和地方的军事和政治权力。由于巡逻和总督已成为常设的官职,文官集团成功掌握了当地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在这里,我们将重点关注大明文官集团是如何夺取朝廷的军事和政治权力的。
公务员集团夺取政府的主导地位并不困难。他们首先提高了内阁成员的地位,然后以内阁领导了六个部门。就这样,明太祖朱元璋分散到六个部门的权力再次集中在内阁。然而,对于夺取军事权力,即北京营地的控制权,公务员集团进行得相当不顺利,最终实现了100多年。
[img]460388[/img]
明成祖朱迪成立三大营后,也煞费苦心地安排了北京营的禁军。他利用宦官和将军相互制衡,使北京营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虽然宦官和将军在北京营的地位相继消失,但在北京营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权力结构,即将军带领军队作战,宦官为皇帝监督军队。
大明的文官集团一直都是专家。他们知道很难用蛮力打破这种稳定的权力结构。他们只能先让它的内部崩溃,然后自己挤进去。最后,“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严重打击了将军的贵族力量,新兴的宦官集团也被贴上了擅权、弄政、误国的标签,“扭转局面”的文官集团成为这场混乱中最大的受益者。景泰帝登基后,任命兵部尚书于谦为新京营提督。特别是由于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以谦为代表的文官集团首次获得了京营的控制权。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旦步伐变大,就很容易拉出来。’这个不文官集团的一大步很快就引发了将军和宦官集团的共同反击。景泰八年来,“夺门之变”背后的主要支撑力量是将军和宦官集团。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宗复位后杀害于谦的行为,其实也有收回文官集团军权的考虑。
随后的天顺、成化二朝,文官集团未能再次染指京营。
明孝宗继承王位后,再次任命文官马文升为京营总督。他说,明孝宗朱佑之所以能得到很多赞扬,不仅是因为他自己的能力,还因为他满足了文官集团的利益。
同样,明武宗朱厚照被文官集团黑了,不能再黑了。正是他提高武将地位、收回文官集团对京营控制权的做法,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
在这里,有必要谈谈江斌。随着他被时任内阁首辅的杨廷和淘汰,明朝皇帝最后一次用武将制衡文官的意图彻底破产。江斌被淘汰后,文官再次从新继位的嘉靖皇帝那里获得京营提督职务。
这一次,文官集团不仅要改变对京营的控制,还要彻底将宦官集团的势力驱逐出京营,实现对京营的彻底控制。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一百年后,嘉靖二十九发生的“庚戌之变”再次改变了大明,史载:
嘉靖二十九年,罢提督、监枪等内臣。成立武臣一,称总督京营军政,以咸宁侯仇鸾为基础;文臣一,说协理京营军政,即以邦瑞为基础。
到目前为止,经过100多年的努力,大明的文官集团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京营控制权。
在掌握了京营最重要的权重后,大明朝廷的政治平衡被彻底打破。即使将军事力量和宦官力量结合起来,也很难平衡文官集团。
[img]460389[/img]
公务员集团的权力过度扩大后,皇权必然会减弱。然而,皇帝不能依靠皇权直接与公务员集团对抗,这将导致帝国的剧烈动荡。皇帝只能通过赋予太监集团前所未有的权力来制衡公务员集团。换句话说,魏忠贤的出现从这一刻起就注定了。
然而,一切都是极端的,即使他们的权力再次扩大,也不可能成为皇帝,当官员集团的权力扩张停滞时,他们的内部利益分配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激烈的斗争,表明最后一次党的斗争的根也埋葬在这个时候。
总的来说,随着文官集团在嘉靖29年获得京营控制权,大明也迎来了最关键的转折点。
为什么明朝禁军的控制权掌握在文官手中?当时的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