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卫国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说到卫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世界时没有灭的小国。关于为什么不灭卫国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吕不韦和商鞅是卫国人,所以他们没有灭绝。但事实并不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话题。卫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有很多人才。你知道战国时期卫国有哪些名人吗?
1、吕不韦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后来是秦国丞相、姜子牙二十三世孙。对吕不韦来说,早年经商于阳翟,来到赵国都城邯郸时,吕不韦碰巧遇到了嬴异人。嬴异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被派到赵国都城邯郸当人质。战争经常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导致嬴异人在赵国都城邯郸被冷落。
在此背景下,吕不韦认为嬴异人奇货可居,于是全力帮助他回到秦国。等嬴异人成为秦庄襄王后,吕不韦自然也得到了封侯的回报,崇拜秦国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吕不韦成为秦国大臣后,带兵攻占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县、太原县、东县。因此,吕不韦的努力显然为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迎立王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但遗憾的是,由于老艾之乱,吕不韦被秦王嬴政罢免,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的理论,历史上被称为“杂家”。
[img]459427[/img]
2、吴起
吴起(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年),姜姓,吴姓,卫国左(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著名将领,兵家代表人物。虽然吴起是卫国人,但他并没有为卫国效力。战国初期,吴起先来到鲁国,率领鲁国大军击败齐国大军。来到魏国后,吴起多次击败秦军。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50万攻打魏国阴晋。吴起亲自带领其中5万人没有立功,加上500辆战车,3000名骑兵输给秦军,这就是著名的阴晋之战。离开魏国后,吴起又来到楚国。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在楚国开启了“吴起变法”。
所以,很明显,吴起出将进相,是一位非常全能的人才。在吴起变法的加持下,楚国的国力得到了加强。但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楚国贵族,吴起在楚悼王去世后也惨遭杀害。@ 吴起作有《吴子兵法》,传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在唐肃宗时期,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img]459428[/img]
3、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法家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卫国国君的后代。和吴起一样,商鞅也没有为卫国效力,而是来到了卫国旁边的魏国。战国时期,魏国一直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就弱小的卫国而言,几乎成了魏国的附庸。然而,与吴起不同的是,商鞅来到魏国后,根本没有得到君主的赏识和重用,导致商鞅最终离开魏国,投奔秦国。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计划在秦国进行变法,又怕中国人议论纷纷,犹豫不决。秦孝公召集大臣讨论此事,在这次朝会上,商鞅舌战群雄,促进了商鞅变法的实施。战国初期,秦国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较弱的诸侯国。而且,这也是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加强,甚至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为秦国的下一次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和吴起一样,商鞅也改变了主意,失去了生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诬告为谋反,战败于童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体被运到咸阳车裂,全家人被杀。
[img]459429[/img]
4、荆轲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荆”、“庆”音近),字次不同,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春秋时期齐国医生庆祝封印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又称庆卿、荆卿、庆轲。战国时期,弱小的卫国难以留住人才。@ 荆轲出生于卫国都城朝歌,也没有留在卫国。根据《史记》、根据战国策等史料记载,荆轲喜欢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之后游到燕国,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接指向燕国南界。燕太子丹非常紧张,决定派荆轲到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计划将秦王献给秦国叛军范于期之头和燕督亢地图,并用相机刺伤秦王。太子丹不忍杀范于期。荆轲不得不私下看到范于期,告诉真相。范于期为荆轲的成就自杀了。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一级,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嬴政。荆轲和秦舞阳进入秦朝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检查范于期的头部时,他提供了一张监督亢进(今河北省涿县、易县、固安)的地图。他看到了一把贫穷的匕首。荆轲刺伤了秦王,被秦王拔剑重伤后被秦侍卫杀死。荆轲刺秦失败后,秦始皇嬴政自然恨燕国。最后,不仅策划荆轲刺秦的燕太子丹失去了生命,而且在公元前222年被秦国彻底摧毁。
什么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才?他们各自的事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