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战国名将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战国时期可以说有很多名将,战国时期作为一个以战斗力取胜的时代,最终取胜的人,战斗力一定不弱。可以说秦国有很多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中,秦占两个,另外两个是赵。但这也让人觉得有点奇怪,秦赵两国各占两个,就占了四大名将,那另外五国呢?在战国七雄中,其他五国肯定不是素食主义者,国内一定有很多著名的将军。你知道每个国家都有哪些著名的将军吗?为什么他们不能进入战国四大名将的行列?他们缺乏能力吗?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秦赵两国以外还有哪些名将,他们分别是谁,有哪些战绩?
1.孙膑
孙斌是孙子兵法的创作者孙武的后代。可以说,孙斌完美地继承了孙武的才华,很少有人能超越他。虽然他没有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但没有人能否认孙斌的实力。庞娟嫉妒他的才华,设计陷害他,让孙斌成为残疾人。后来,孙斌帮助齐国赢得了桂陵之战,使齐国成为霸主。
孙斌(出生年份不明),原名不明(山东孙氏族被称为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中华民族。出生于阿、胡(今山东省菏泽市胡成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斌曾与庞娟同学。他因庞娟的迫害而受到斌的惩罚。他身体残疾。后来,他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前往齐国。他被齐威王任命为军事大师。他帮助齐国将军田忌两次击败庞娟,赢得了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奠定了齐国的霸权。
唐德宗在武成王庙供奉孙膑等64位武功出众的名将,被称为武成王庙64位将军。宋徽宗追孙膑为武清伯,宋武庙72位将军之一。
[img]459336[/img]
2.乐毅
燕乐毅是当之无愧的燕国第一将军。齐国出兵燕国时,燕王派乐毅迎战,成功击败齐国,收复70多座城市。乐毅活着的时候,是燕国国力最强的时候。不幸的是,他后来被燕惠王怀疑,不得不投奔赵国。乐毅出色的战绩和军事思想被后人尊为武庙十哲之一。
乐毅(yuè yì),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将军,被封昌国君,协助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指挥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接70多个城市,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著称的战例,报复了强齐伐燕的仇恨。后来,由于燕惠王的怀疑,他去了赵国,并被封为观津王。
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和祭祀历代名将而设立了武庙。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要祭祀,以汉代留侯张亮为主,以历代名将十人为主。
上元元年,唐肃宗在武成王庙供奉了吴起等十位武功出众的名将,被称为武庙十哲。“燕王国昌君乐毅”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只有吴起和白起被列为“十哲”。
宋朝宣和五年来,宋朝按照唐朝的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乐毅也是七十二位名将中的一位。
[img]459337[/img]
3.吴起
魏国吴起,战国七雄中,一开始实力还不错,后来就失败了。原因是魏国后期没有吴起这样的名将的帮助。吴起活着的时候,魏主动多次击败秦国。吴起打败了秦国重视的河西地区。公元前389年,吴起以5万大军击败秦国50万大军,吴起也是武庙十哲之一。
吴起(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年),姜姓,吴姓,卫国左(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
历仕鲁、魏、楚一生,熟悉兵家、法家、儒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楚国,他协助楚悼王主持变法。21年(公元前381年),周安王因变法得罪了守旧贵族,被杀。
作品有《吴子兵法》,传遍世界,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成为武庙十大哲学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4.昭阳
楚国昭阳,这个人是楚国王族,是楚昭王的后代。楚国军事长期负责,公元前 334年,越国被摧毁。他的名气不如项燕大,但他的战绩还不错。韩国著名将军可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叫风筝。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存在感并不高,也没有什么著名的将军能拿出来。只有一个风筝的记录还可以。
昭阳(未知生卒年),名云,字阳,后名“山子”。战国时期,楚国命令尹。楚昭王的后裔。原来是大司马,负责楚国军事;领导柱国,守卫楚都营(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封爵位。曾在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率兵灭越,杀越王无疆,使兴化地区并入楚国。
昭阳将军是楚国令尹和上柱国(战国时楚国设立的官名,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楚国最高武官,又称上柱国。其地位仅次于楚国最高官职令尹,相当于丞相)。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君无疆,使兴化地区并入楚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率兵攻打魏国,获得襄陵(今河南绥县)等八邑。这场战争在古代军事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为此,楚怀王将传国之宝“和氏璧”送给昭阳,并将“古勃海之地”(即兴化一带)封为昭阳食邑。不久之后,昭阳在封地死亡。为了表彰他的战功,楚烈王将周穆王的“八君”之一、名为“山子”的良马命名为死后头衔,并将其送给昭阳。因此,后人称昭阳为“山子府君”,供奉他的寺庙称之为“山子庙”。他埋葬的地方是“山子村”,旨在赞美和纪念楚国将军。
[img]459338[/img]
5.为什么韩国没有名将?
先秦时期是一个全方位混战的乱世,能从春秋生存到战国的诸侯都不是泛泛之辈。韩国的建国之路充满了血腥的斗争,但并没有形成强军的传统。
韩的祖先被封在韩原。韩原在今天的陕西韩城,晋秦多次在这里作战。公元前645年,秦军在韩原打破晋师,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和晋医生韩简。为了远离战争灾难,韩家大举迁往晋大陆,多次迁都。
晋国成立六卿时,韩氏首领韩厥凭借战功跻身其中。在位期间,韩宣子积极扩张领土。首先,他与诸卿分割了祁和羊舌的领土,并与赵简子一起侵略了范和中国银行的封邑。最后,韩、赵、魏从激烈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三家分为晋,独立建国。
起初,三晋的领土大致相同,但不久,魏国就率先占据主导地位。魏国衰弱后,赵国强势崛起,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作战的山东首强。韩国从未改变过它的追随者。
虽然韩氏曾是晋国首席执政大臣中将,但他从未出名过。魏国祖先魏舒开创了中原步兵战,赵国祖先赵简子和赵襄子震惊了北狄。
进入战国后,兵家亚圣吴起利用魏国的军事传统,打造了令人生畏的魏武卒。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军也成为秦国最怕的善战之师。
大纵横家苏秦在游说中声称,韩国的弩剑戟闻名于世,装备精良的韩卒可以一当百。然而,韩国军队的记录并不值得这种礼貌的话语赞扬。即使是新军,也被魏将军庞娟打败,无力反击,只能在齐国寻求帮助。
倒数第二弱的燕国也有破东胡的壮举,差点灭齐。韩国的胜利并不多,几乎都是靠强国的军事支持才赢的。被其他六雄视为弱鸡是合理的。
除秦国和赵国外,战国时期其他国家还有哪些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