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生活都有不同的满足感。有些人一天能吃三顿饭,衣食无忧,所以他们觉得生活很幸福。有些人拥有巨大的财产,在社会上出名,但他们仍然抱怨得太少。
说每个人的心都像一个容器,有些人很容易装满,有些人即使倒进滚滚的洪流中,仍然不满意,总有一天会胀破肚子。
能人有能人的好,平庸有平庸的好。能人更容易成功,平庸的人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平庸,而不是为自己不应该拥有的而奋斗,而是更容易保护自己。
[img]458471[/img]
朱元璋的忠实粉丝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才华的人在发财之前都有相遇的传说。朱元璋有一个同乡,通过相遇的能力认出了他。他不仅让两个有能力的儿子跟着他,还把女儿郭宁莲送去照顾朱元璋。
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出身低微,非常讨厌腐败官员。他成功建立明朝后,许多追随他的后代也纷纷崛起。
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后,郭宁莲被封为宁妃,她的两个兄弟因功被封为列侯。然而,他的另一个兄弟郭德成只是得到了很多奖励,以及像骁骑舍人这样的普通官位。当然,这并不是说皇帝没有给他一个大官。
事实上,郭德成和郭兴一起和朱元璋一起在战场上战斗。即使他捡到了漏洞,他也能取得很多成就。朱元璋对他们的待遇极其慷慨,使他们成为朝廷的达官。
郭家从朱元璋结束就跟着他,几乎全家都在努力。朱元璋自然更照顾郭家。对于郭德成这样一位有功之臣,我也想从心底里给他丰厚的奖励。虽然郭德成是所有兄弟中最没有前途的,但朱元璋也想封他为官。
巧妙地拒绝朱元璋“报恩”
这个人郭德成是宁妃的哥哥,朱元璋认为他一直都是大智若愚,所以很欣赏对方,想给这个大哥高官厚禄。
[img]458472[/img]
然而,郭德成跪下来哭着对朱元璋说:他的才华非常有限,与人打交道也相当愚蠢。他根本无法承受如此艰巨的负担。他只是想每天喝酒。
朱元璋认为郭德成在敷衍自己。他这么说可能不想当官员,只想过懒惰的生活。朱元璋很生气,但他还是给了郭德成很多好田和好酒。
谁知道呢,郭德成真的好像根本不在乎假名。郭德成看到这些酒,真的很着迷。朱元璋没有提到他是官员。因此,当朱元璋晚年清理开国英雄时,他活了下来。
后来郭德成有一次喝多了酒出丑,在朱元璋面前失言,他说错了什么?这就要说朱元璋的出身了。
朱元璋成为明太祖后,不再是原来的牛娃朱重八。他认为那段历史是不光彩的,不像现在的成功人士,他喜欢说自己是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展示自己的能力。
只要有人提到他以前的身份,朱元璋就会生气。但这是事实,很多人特别喜欢提到。朱元璋表面上别无选择,但心里永远过不了这个坎。
朱元璋在家谱中镶嵌了金边儿,经过他手下文人的包装,他突然成了朱子的后人。
这一次,朱元璋的祖先有了书香气息,几乎成了书香门第。从此,朱元璋也高度赞扬了朱,甚至科考试题都要考朱的《四书》。
朱元璋受不了的一定是别人提到他当乞丐的经历。如果他听到他,他会杀了他的头。即使在他当乞丐的时候,他对民情和人心了如指掌,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也不会给他的威严加分。
[img]458473[/img]
当时的思想比较保守迷信。有人认为皇帝天生贵人,绝对与凡人无关。作为乞丐,即使后来成为皇帝,也很难得到人们心中的认可。
此外,朱元璋不希望别人提到他是和尚。在古代,和尚不是每个人都尊重的身份。对于那些相信佛教的人来说,对于普通人或有激进思想的人来说,和尚的身份几乎与世隔绝,不吃人间烟火。
而且他出家当僧的时候,并不是寺里的大和尚,只能说是个小学徒,平日里做的大多是砍柴烧水等粗活。
和他后来成为明太祖的高高在上身份,天壤之别,他当和尚的这段经历是绝对不能提及的。
将错就错
有一次,郭德成喝多了,躺在地上打滚。朱元璋笑着说:“我觉得你喝多了。别再喝了。你看,你的头发快掉光了。”。谁知道郭德成这时说:“头发少怎么了?真的不行。我剃光了,做了和尚。”。
这戳中了朱元璋的痛点,朱元璋成名前曾当过和尚,但想到他是酒后失言,朱元璋只是让他回家。
当郭德成醒来时,他想到了自己说错了什么。当他左右为难时,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划。有一次,他酒后跑到寺庙,真的剃光了头发。朱元璋看到他不是故意讽刺自己,事情就结束了。
[img]458474[/img]
小结:
难怪朱元璋说他的姐夫很聪明,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国王。看人一定很准确。有时候“装糊涂”是必要的,至少比“装糊涂聪明”安全得多。
郭德成意识到自己没有其他将军那么有功,也没有接受朱元璋的“报恩”封官。这种做法非常聪明。如果他欣然接受,他不仅要承担责任,还要接受满朝文武的比较。那些高超的人很难避免失去一切的命运,更不用说平庸的一代了。
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朱元璋难道不知道他的迷茫是装的吗?当然,我知道,但是对于一个既没有能力又装糊涂的人来说,他怎么能错过一个难得的“装好人”的机会呢?
郭德成和朱元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他拒绝朱元璋的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