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给大家讲讲移宫案的故事,欢迎大家关注哦。
作为“晚明三大疑案”之一(另外两起案件为立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实际上以东林党人胜利、魏忠贤等人败北而告终。万历朝时期,东林党人从未被重用。从那以后,东林党因为“龙功”才开始真正掌管政治。那么,为什么天启皇帝从东林党转而重用阉党,却让魏忠贤成为最后的赢家呢?
明光宗“移宫案”爆发,李选侍、魏忠贤等人败北
所谓“晚明三大疑案”,其实可以看作是内廷与外廷之间的争执。当时万历皇帝死后,王子朱常洛继位。然而,明光宗朱常洛在一个月内就因“红丸案”而死亡,“宫移案”爆发于明光宗朱常洛死后明朝朱常洛继位前的时期。
明光宗朱常洛有个宠妃李选侍(又称李康妃、西李)。在欺负朱由校的生母王氏后,他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还获得了抚养王氏之子朱由校的资格。万历皇帝去世后,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李选侍和王子朱由校也搬到了乾清宫。
[img]457736[/img]
一个月后,明光宗朱常洛去世了。由于王子年轻,李选侍为了控制政府,与太监魏忠贤密谋劫持朱由校,为自己争取太后地位,然后掌管政府。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朝臣们的强烈反对,内廷和外廷之间的争端再次爆发。
朱常洛死后,杨涟、刘一当等立即前往乾清宫,要求在泰昌皇帝哭泣,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量即位事宜,但被李选侍阻止。在大臣们的努力下,李选侍同意了,但没想到大臣们把朱由校带出了乾清宫,并计划于当月6日举行登基仪式。
看到劫持朱由校的目的失败,李选侍提出了所有大臣的章奏,先交给她,然后交给朱由校。她想干预政治。结果,她再次遭到大臣们的反对。相反,她被要求退出乾清宫,搬到朱鸾宫。李选侍自然拒绝了。
之后,李选侍要求把自己当皇太后,但再次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李选侍别无选择,只能依靠乾清宫,迫使大臣们让步。结果,他没有等到大臣们让步,而是被站在大臣一边的太监王安等人赶走了乾清宫,匆匆带着自己的八位公主离开了乾清宫。9月6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位,李选侍的企图最终失败。
从“移宫案”的最终结局来看,李选侍、魏忠贤等人干预朝政的计划最终落空,显然是败北一方。尤其是李选侍,迁居后不仅完全失势,而且在接下来的一场火灾中差点丧命,直到朱由校站出来求情,才放弃。然而,这位李选侍却足够长寿,明朝灭亡后她还活着,而且一口气活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竟然活了八十多岁。
为什么魏忠贤成为“移宫案”东林党大获全胜的最终赢家?
万历一朝,东林党人大部分时间都掌握不了政府。直到“移宫案”后,东林党人才凭借“从龙之功”开始重用。叶向高成为内阁首辅,赵南兴以左都御史身份参与主持京察,迅速将齐诗教、楚党官应震等人排除在外,迅速控制政府。
[img]457737[/img]
也许是因为他太年轻,也许是因为他在即位之初缺乏执政经验。天启三年前,朱由校基本上选择了“和光同尘”,东林党基本掌握了朝政权力。然而,这一现象在天启三年(1623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天启皇帝迅速抛弃了东林党,开始重用魏忠贤,严厉打击东林党。为什么?
我觉得应该有两个主要原因,都和当时天启朝面临的困难有关。
1、财政问题。东林党控制政府后,迅速迫使天启皇帝废除各种工商杂税。然而,当时天启皇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辽东战争越来越紧张,小冰河时期带来的自然灾害也频繁爆发,导致国库越来越空虚。为了满足朝廷的开支,东林党人提出向北方省份征收辽税。幸运的是,朱由校比朱由检更理性。他最终拒绝了这一提议,否则明朝将在崇祯朝之前灭亡。
2、作风问题。虽然东林党人整天说得很好,但他们的党争确实是个好手,但他们真的不敢恭维自己的具体工作。就在天启王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东林党人仍在党内争吵。每天,除了争吵或争吵,皇帝自然会生气。《明代宗实录》中有许多记载,如天启二年(1622年)。当时,辽东正在战斗,但东林党仍在为一些小事争吵。天启皇帝曾愤怒地说:“如果你不同意国家的迫切需要,你的友谊在哪里?二部院便传与大小各官,以后一定要虚心,共同努力,共图宗社大计。把当事,务实整理,无事空言。还有之前的乱言乱语,混淆是非,绝不姑息”。然而,即使面对指责,东林党大臣也完全不在乎,继续争吵。结果,几个月后他什么也没做。愤怒的天启皇帝骂道:“新年轻一代,突然,没有公正,专门报复。逞意妄言,迷惑国政,本当杖剥夺。姑从轻轻惩罚,科道各官都要虚心尽职,共同参与国事。再有结党排诬的,我遵祖制宪章绝不姑息。
[img]457738[/img]
也许正是因为天启皇帝对东林党的失望,他终于开始重用魏忠贤,他虽然残忍,但工作效率很高。魏忠贤上台后真的很失望。他不仅迅速发展了压制东林党的势力,而且立即恢复了对南方工商阶层的税收,大大降低了财政压力。同时,东林党受到压制后,政府的运作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 虽然中东林党在“移宫案”中短暂获胜,但由于其“无所事事”的作风,天启皇帝最终开始信任宦官,这使魏忠贤成为最后的赢家。
晚明三大奇案之一的移宫案的最终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