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给大家带来明代戚家军的实力是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跟着看看。
说到明朝著名的抗日将军戚继光,这是一位受到大家称赞的民族英雄。戚家军于嘉靖38年(1559)在浙江义乌成立。在戚继光的领导下,戚家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拥有东亚最先进的装备。戚家军百战百胜,斩级记录超过10万,使这支军队被誉为“16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然而,这支为朝廷做出无数贡献的戚家军的最终结果是,3300名戚家军死于死亡。他们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自己的手中。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关于戚家军的残酷绞杀,我们应该提到一个历史事件——“蓟州兵变”。从《明史·神宗本纪》中没有相关记载的情况来看,兵变似乎并不显眼,但如果我们研究其他几本史料,我们会发现明末历史上血腥而可耻的悲剧隐藏在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背后。
[img]456822[/img]
如《神宗实录》、《明史》、《两朝平壤录》等史料中,其中《神宗实录》提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防海兵威胁双粮噪音,蓟镇督察、抚、道臣俘虏其倡乱者正法,余党驱逐南方归还,听兵部反复报道。“它可能解释了“蓟州兵变”的原因和后果,其中防海兵是齐家军。他们被指控齐家军朝廷没有按照规定给他们钱、食物和奖励,而是不顾军事纪律发动兵变,最终被朝廷杀害。但真的是这样吗?
结合《两朝平壤录》中“南兵撤退时,以王赏不给石门寨鼓噪”和《明史王保传》中“(南兵)道石门鼓噪,增加月薪”的记载,戚家军暴的原因确实是粮食工资问题。然而,《两朝平壤录》中的“(王保)激变耸耸听,千三百名保全诱杀”让蓟州兵看起来相当有趣。
此外,在兵变前一年的万历二十二年(1594)10月初三,辽东巡抚李华龙曾在奏疏中提到“南兵东征略有损伤,合无仍募集3700人”,这里提到的人数与戚家军损失“300人”的记载完全一致,“(戚家军)1300人被诱杀”的记载是准确的,这意味着戚家军当时没有携带武器。最后的真相也可以推出。
万历二十三年(1595)10月20日,戚家军刚刚完成“抗日援朝”战争第一阶段,回到驻地,但朝廷之前承诺的钱、粮、赏却没有兑现。当然,愤怒的士兵们不得不讨论这一点。新任蓟镇总兵王宝耍花招,骗他们在武场排队,然后翻脸“打”,向这些没有防备、手无寸铁的士兵举起弓箭和屠刀。3300多人被杀,场面惨不忍睹。在御史马文卿和兵部尚书石星的颠倒黑白下,王宝成了平定兵变的英雄。
[img]456823[/img]
这些为国家流血的士兵,被誉为“明朝最强军队”的齐家军,都是热血男子,却意外以这种方式结束了战场生涯。他们没有在鞑靼人的铁蹄下摔倒,也没有在日本刀和日本枪下摔倒,而是被他们的血淋淋的大明朝廷保卫。以这样一种可耻的方式杀人真是可悲。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明显的原因,那就是南北军之争。戚继光为什么要把南兵,也就是戚家军的部队调到蓟镇,就是想以此为榜样,整顿北兵的风气,练兵?戚家军的军纪有目共睹,即使在出国远征中也是如此。然而,这样做将不可避免地损害一些人的利益,但也会导致南北士兵之间的矛盾。戚继光在那里时并不明显。戚继光死后,裂缝越来越大。
南北争端,不局限于军中,朝堂上,也是如此。张居正、戚继光去世后,朝中继任者多为北方人,多少会偏向老乡。支持南兵的宋英昌被罢官后,南兵更加势单力孤,没有人为他们说话,前面答应的工资也不知道该找谁要。南北之间的这种矛盾和力量差距也导致了缺乏支持的南方士兵被怨恨的北方军官王宝杀害,而南方士兵也被拘留为叛乱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明朝军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弊端,以及万历皇帝和大臣们荒谬的国防观念。明朝军事制度的发展,从最初的军事家庭制度到随后的招募制度,到万历晚期,越来越困难,从根本上,与财政密切相关,依靠张居正改革十年,国库丰富,但“万历三征”,从未恢复。在万历皇帝的整个统治时期,武备的放松早已成为常事。万历皇帝本人一生都花钱如流水,专注于挥霍和享乐。“清算”张居正后,朝廷官员不断滚动。在他们看来,军队是一笔财富。挤压日常挥霍是件好事,完全忽视了武备的重要性。
[img]456824[/img]
不仅戚家军,还有肩负海防重任的福建水手。与戚继光同名的余大猷创建的京营战车营,万历晚年,这些曾经威风凛冽、战功斐然的队伍,要么被裁员,要么常年被废除。军队抑郁,战车干部也“腐朽”。
@ 朝中南北之争,万历君臣荒谬的国防观念,万历皇帝的短视和不作为,最终导致了明朝最强军戚家军被屠杀的悲剧。英雄们没有在他们驰骋的战场上牺牲,而是死在他们浴血保卫的大明朝廷手下。这个让英雄流血流泪的王朝,自然没有前途。
戚家军明朝的实力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残酷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