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是一个短暂的朝代,从统一六国到三世灭亡只有14年。说到它的灭亡,有很多原因:严刑重法下的反抗,胡亥末期的昏庸统治,以及源源不断的起义打击。
秦始皇时期,国家军队分为三类:1。它是一支边防军。蒙恬率领大约20万人在北方与匈奴作战。2.地方军队数量庞大,有的经过正式训练,有的直接来自刑徒和平民。3.中央军队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皇帝和宫廷的安全。
胡亥登基初期,国家名将相继去世,有的死于疾病,有的被赵高迫害,包括孟田、孟毅等。这就埋下了一个灾难,那就是秦军虽然数量多,实力强,但对兵法知之甚少的将军,无法发挥全部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今天的主角之一章邯郸诞生了。
[img]456513[/img]
章邯最初的身份是“少府”,即管理财务的公务员。也有人说他是一名税务官员。虽然他在战场上没有真正的实践,但他冷静的性格和大局观带领他赢得了许多战争。因此,他被历史书称为“秦朝最后一位将军”。
秦国率先面临的挑战来自陈胜和吴光的农民起义军。据《汉书》记载,起义军人数至少为10万(也有古籍说有数十万,这里是保守的)。当时,胡海惊慌失措,张汉提出“为了快速应对战争,首先派遣了70万历山罪犯镇压,并要求当地援助。”
在这场战斗中,秦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基本上没有技术内容:非正式的农民起义遇到了非正式的囚犯,被后者的数量压垮了。
[img]456514[/img]
很快,楚国项梁带着训练有素的士兵来了,70万囚徒瞬间被打散。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张寒在利用历山囚徒的同时,要求派遣当地军队。此时此刻,他展示了自己的重要性:胡亥下令,集解各县20万驻军,准备出发,全部服从调度。
秦军和项梁的军队在定陶(今日山东省菏泽市)再次相遇,这一次,楚军失败,项梁战死。
远在异地的项羽听说叔叔惨死,立刻发誓不报仇,誓不为人。最后,他做到了。
在接下来的几场战役中,张邯屡战屡胜,直到公元前207年,局势才逆转:
今年冬天,赵高成为首相,对法庭的控制力日益增强。秦军有20万边防守军与匈奴作战。在王李的领导下,他与张汉见面。不幸的是,他遇到了项羽的强攻,失败了。胡海经常批评和敦促张汉。为了表达他的忠诚,张汉只能安排使者进入宫殿,但使者被赵高拘留了。
前面的路很混乱,即使胜利了,回到法庭面对赵高也可能不会活下来。张汉想到了投降,他写信给项羽,并表示了他的臣服。然而,此时此刻,项羽扮演了一个诡计: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是这样写的:张寒和项羽谈判失败,项羽带兵打败秦军两次,秦军均败。再谈判,签订盟约。
《史记》是一本严肃的史书,所以我们不会对主人公的心态有太多的猜测。但们可以试着猜一两个:
张寒之所以想回到项羽身边,最大的原因是胡亥的猜疑和赵高的挑衅。过去,他只输了一场战斗,这引起了秦二世的不满。那么,项羽再次击败张寒两次,是否可以理解为在他犹豫的心中增加了一个重量呢?
“反正你又失败了,不投降就被处死?”
另一种可能是项羽最初提出了一些要求,张邯不同意,但在连续惨败后,他只能同意。
[img]456515[/img]
再来说说张邯投降后的情况。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张寒带着20万军队投降。秦军一直知识渊博,统一了六国。他有虎狼之师的称号,非常自豪(可以看作他们很难被驯服)。这些人私下说:“如果项羽输了,他会带我们去。那时,他会离开我们的家人,楚军会杀了他们。”。项羽听到后,命令人们杀死他们。
项羽杀死20万军队的原因仅仅来自这段话吗?事实上,这并不是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旦进入城市,秦军人数众多。如果他们与守城军作战,恐怕他们无法镇压。所以,一个不做,另一个不停地杀死所有人。
张邯更幸运,被项羽封雍王,重用。
很多人说项羽不善于使用策略,真的比刘邦、范增、韩信差。然而,即使这次强迫秦将投降,敌人也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张寒是秦国最后一个能打仗的人。
项羽是如何摧毁大秦20万军队的?他采取了什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