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十年。然而,他死前被同事憎恨,死后被皇帝清算。他的老师徐阶忍受了很多年,打败了奸臣严松,但后世很少有人认识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将详细解释。
[img]455690[/img]
徐阶和张居正都是明朝中期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就人才而言,他们都可以被称为明朝的顶级政治家。虽然徐阶在任期间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也有许多善政,这激发了张居正后来的改革。就性格而言,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清官。他们的家人在农村猖獗,肆意占领农田,甚至民怨沸腾。他们都赚了很多钱。据说徐阶在松江老家有几十万亩地,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也发现了几十万两金白银。凭借明朝官员的正常收入,积累这么多财富是不可能的。钱是怎么来的,不言而喻。
但奇怪的是,徐阶在隆庆朝自求致仕后,虽然被高拱打击报复,几乎结束了晚节,但他终究有了好的结局。万历十年来,皇帝亲自派人慰问80岁的徐阶,并赠送了一封印章和金币来示荣宠。至于张居正,他死后不到一年就被万历皇帝清算了。他的家人要么饿死,要么流放,差点被鞭打。
在实际权力方面,徐阶担任首辅时,他的权力并不低于万历初年,除了严嵩的威望外,百官对他的敬意甚至远远超过了张居正当政。
众所周知,嘉靖皇帝一生热爱修道,而且极其自我,对臣子恩威并施,不允许有任何冒犯。严嵩跟随他20多年,只是因为搬到西苑而被冷落,但徐阶成为首辅后不止一次违反了他的逆鳞。比如嘉靖的儿子景王死后,徐阶上奏要求将景王占用的土地归还给当地人。这些土地属于皇庄,收入属于皇室,把土地还给人民无疑是抢嘉靖的钱,但嘉靖同意了。
另一个例子是嘉靖皇帝一生崇尚道教。他对长生不老和修道成仙非常着迷。在这件事上,徐阶也敢反对。“皇帝想建一座玉坛和兴都宫,但他停止了。”他想建一座道观祭坛来取悦神仙。徐阶说他没钱修不了。就这样,嘉靖皇帝对徐阶无能为力,最多腹中几句。嘉靖死后,一个嘉靖的“遗诏”莫名其妙地出来了。众所周知,徐阶和他的学生张居正“伪造”了这一遗诏,但没有人敢提出满朝的文武。由此可见,当时徐阶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
既然都是权倾朝野的首辅,为什么结局大不相同?
第一,两个人性格不同
张居正骄傲,徐阶谦虚。这一点从两个人挂在家里的对联上就可以看出。张居正是: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岳相公。这里解释一下,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看,把自己和天子比较,而且自己还在下半场,也就是说自己比天子高。而徐阶则更加谦虚:庭训依然存在,老来敢忘佩服;国恩未报,归来犹抱羞愧。“还存”和“未报”可以说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把皇帝放在最高的位置。这样的对比会立刻出现吗?
[img]455691[/img]
第二,两人经历不同
张居在仕途上相当顺利。徐阶把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为他安排最好的工作,但是一些需要冒险的工作都交给了其他同学去做,保护得很好。徐阶,他的老师被严嵩杀死了。他在严嵩手下工作了20年。他看到了所有的坑,大大小小。他已经看透了一切,变得更加谨慎和足智多谋。这样,张居正还是太嫩了,经历的太少就当了首辅,以至于看时势不如老师准,没能急流勇退。
@ 也是最重要的,两个人有不同的抱负
张居有理想和感情。他年轻的时候,家境一般,学会了被辽王嫉妒,杀了爷爷,这让他很痛苦,也让他明白了什么是特权。后来,他对严嵩不满。他回家闲了三年。在过去的三年里,他仍然是辽王。他忘了杀张居正爷爷。他经常请张居正回家喝酒,张居正不得不去。于是,张居正发现:在王府里,夜夜笙歌,喝酒;在王府外,到处都是饥饿的人,人们不谈生活。
张居正很不舒服。他希望每个人都有食物。然而,这是一件吃饭的小事。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必须改革,剥夺权贵利益,确保普通人的利益。这样,我们必须冒犯一大群人,@ 大家都想做,但是大家都不敢做,敢冒险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张居正做到了,徐阶没有。
@ 张居正敢于行动,徐阶小心谨慎;张居正渴望权力,徐阶只求和谐;张居正被冷淡,触及了官员的利益。徐阶很有威望。你好,我好,大家好;张居正疲惫早逝,徐阶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徐阶皇帝派人探望。
然而,不同的是,张居正力挽狂澜,用自己的身体为大明延续生命,为人民谋福利。他的鞭法被广泛使用。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徐阶,他也尽力治理国家,但与张居正相比,他仍然缺乏勇气和感情。张居正,名垂千古。
徐阶是张居正的老师,为什么名气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