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生活中有一个知己就足够了。”唐代伟大诗人的白居易和元祯就是这样一对朋友。他们认识30多年,有着相似的诗歌理论观点。他们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志同道合,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友谊。世界称他们为“元白”,他们的诗歌甚至形成了“元和体”。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
元祯(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元祯因其出众的才华和直率的性格而受到朝廷的容忍。他已经流放荆蛮近十年了。白居易也事业坎坷,被贬出首都,在江州当小官。虽然他们同时被贬,但他们经常互相联系,互相鼓励和安慰。
然而,让白居易没想到的是,比他小七岁的元祯竟然在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七月暴病去世,年仅52岁。
[img]455204[/img]
得知元祯病逝的坏消息,耳顺之年的白居易立即前往元祯家哀悼。当他到达元祯家时,白居易看到了满目的白旗。他忍不住悲痛欲绝。他跌跌撞撞地走到元祯的棺材前,扶着棺材哭泣,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哀悼诗:
《哭微之》 白居易
八月凉风吹白幕,宿舍门廊下哭微之。
妻子朋友来相吊,只道皇天无所知。
文章卓罗生无敌,风骨精灵死有神。
在咸阳北原哭泣,可以随例作尘。
今天怎么会有相逢日,不死应该没有暂时的忘记。
从此三篇文章收泪后,终身无复更吟诗。
知道白居易与元祯的深厚友谊,元祯的家人请白居易为元祯写一篇祭文。白居易写了一篇感人的祭文,其中包括:
“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今天是呜呼微之!
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不交朋友?然而,以我的身体为终天之别,既往的人已经过去了。未死者怎么样?
呜呜!六十衰翁,灰心血泪,引酒再奠,抚棺一呼。
佛经云:“任何有业结的人,都只不过是因集。”和公缘会是偶然的吗?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又宁愿没有后期?虽然公不归,但我应该继往,安有形而影,皮死而毛存者?呜呜!”
元氏族人读了白居易为元祯写的祭文,非常感动。为了感谢白居易为元祯写祭文,他们拿出了很多钱来奖励他们。
几次推,却不想元家坚决给。白居易不得不接受多达60万或70万元的钱,但他声明会为这笔钱找个好地方安慰他的朋友元祯的精神。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元祯可以说是他的第一个知己,与元祯的相知,甚至超过了与他骄傲的门生、两次相貌的牛僧汝。
现在,被白居易视为亲密朋友的元祯去世了。此外,在这一年里,白居易的孩子们在三岁时就早逝了。当他们想到自己在仕途上一生都不顺利,没有舞台表现出雄心壮志时,他们不禁计划皈依佛教。
虽然白居易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但他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唐代文人中,白居易与佛教僧侣的交流最为密切。
[img]455205[/img]
早在贞元十七年(801年),白居易就两次访问洛阳,参观了东都圣山寺的法凝禅师,寻求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字心,并将其发挥成八字心。可以说,法凝禅师是他的佛教启蒙导师。贞元十九年,他从佛光如满的禅师那里接受了斋戒。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后,开始学习坐禅,与兴果寺神凑禅师、东林寺智满禅师等交往密切。
在杭州任刺史时,白居易参观了鸟巢禅师,得到了鸟巢禅师的教育,白居易对禅师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时,年迈的白居易知道自己这辈子再也不在乎了,便想找个寺庙,青灯古佛,这是残生。
白居易知道洛阳龙门附近有一座香山寺。然而,令他惊讶的是,曾经优雅别致的香山寺,曾经被武则天称为皇帝后,仍然坐在这里。有一个关于“香山诗夺锦袍”的故事。经过“安史之乱”,楼阁因年久失修而破败。
白居易问主持人,主持人无奈地回答说没钱修啊。白居易闻言,便想起了为元祯写祭文的万贯钱财。
白居易甚至想,如果把这笔钱捐给香山寺,朋友元祯地下知道,会来这里见见自己吗?
想到这一点,白居易立即拿出所有的报酬,捐给香山寺,让主持人重建寺庙。
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香山寺焕然一新,白居易欣喜若狂,又写了《修香山寺记》一文,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对香山寺的推崇: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第一。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第一。”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也想念他的朋友元祯:
“呜呜!利用这一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是因为兹土乎吗?因此,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行于兹寺?”
[img]455206[/img]
白居易想象:有了这样的功德,怎么知道不会在这里遇见微之?有了这样的愿望,微之怎么能不和我一起去香山寺呢?
此后,白居易以年老多病向朝廷提出退休辞呈。考虑到白居易的威望和人脉,朝廷授予他为太子客人分公司东都洛阳。
于是,晚年,白居易散去侍妾,彻底住在香山寺,致力于佛教,直到死去,再也没有住在别的地方。白居易的“香山居士”就是从此而来的。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白居易再次出资修复香山寺藏经堂,收集修补佛经5000多卷,藏在其中。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去世,享年75岁,遗命将自己埋在香山寺大师塔旁。
元祯病逝后,悲痛不已的白居易为交朋友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