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实行均田制。他主张实施汉化,最重要的措施是迁都洛阳。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早期鲜卑人居无定所,不断迁徙。
258年,酋长拓跋力微从蒙古高原迁徙到阴山南部的盛乐城,并开始定居。
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建国后,将首都的盛乐迁至平城。此后近百年来,平城一直是北魏的统治中心。
孝文帝时期,为进一步向南推进,拓跋宏决定排众议,迁都洛阳。
他怕大臣们送迁都,就等到上朝,假装要大规模进攻南齐,结果大臣们还是表示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img]453851[/img]
拓跋宏愤怒地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世界是我的世界。你想阻止我用兵吗?”
拓跋澄反驳道:“虽然国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陛下做错了什么,当然要尽力劝阻。”
拓跋宏想了想,退朝后单独召见了拓跋澄。“其实我真正的意思是平城是一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合政治改革。现在我要改变风俗习惯,不得不迁都。现在我主张出兵伐齐。其实我想借此机会迁都中原。你怎么看?”
[img]453852[/img]
拓跋澄突然意识到,并立即同意了拓跋宏的主张。
公元493年,拓跋宏亲自率领30多万骑兵南下,前往洛阳。
当我到达洛阳时,我碰巧遇到了连绵不断的秋雨。一个多月后,道路泥泞,行军困难。
拓跋宏假装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意思,命令继续行军。
大臣们本来就不想南下伐齐,这正好有借口阻止行军。
拓跋宏假装严肃地说:“这一次,我们兴师动众,浪费了老板的力气才到洛阳。如果我们半途而废,我们不会被后代嘲笑吗?如果你不能继续南下,最好把所有的国家都搬到这里,这是值得的。你觉得怎么样?”
大臣们只能二选一,听说不用继续行军,只好表示支持迁都。
于是孝文帝拓跋宏把都城定在了洛阳。
[img]453853[/img]
孝文帝改革,推进汉语
太武帝死后,北魏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商人压迫人民,不断激起北方人民的反抗。
公元495年,孝文帝决心实施改革,以使北魏更加强大。
北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工资,严惩贪官,实行“均田制”,将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性没有40亩土地,女性没有20亩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土地”,让他们种植谷物,分配给桑树。
农民必须向政府租赁和服役,农民死亡,除桑地外,必须归还政府。
这样,耕地越来越多,农民生产生活稳定,政府收入增加。
[img]453854[/img]
此外,孝文帝还强制执行汉语:30岁以上的人很难改变他们的嘴,可以暂停;30岁以下的现任朝廷官员将改为汉语,违反者将被降职或解雇。
要求所有官员和人民都改穿汉服;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改用汉族姓氏。
北魏皇室原姓拓跋,孝文帝第一个吃螃蟹,改姓元,从此拓跋宏成了元宏。
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在政治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促进了鲜卑人与汉人的融合发展。
魏孝文帝拓跋宏登基后进行了哪些改革?他是如何迁都洛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