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蒲松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作品《聊斋志异》。那么你知道蒲松龄的一生是什么样子的吗?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蒲松龄出生在书香世家,早年也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从小就对民间鬼神故事感兴趣。据说蒲松龄为了收集资料,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故事代替茶钱。这样,蒲松龄就收集了很多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他都把它们收录在《聊斋志异》中。至此,名叫《聊斋志异》诞生。
为什么一代文学成就如此突出,一生悲惨,屡试不中?
[img]452335[/img]
屡试不中,生计困难
蒲松龄出生于1640年的一个小地主和商人家庭。由于家庭道路中落,有四个儿子,他的父亲负担不起私立学校的老师,所以他不得不亲自教孩子们阅读和学习。蒲松龄聪明聪明,反应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好,深受父母的喜爱。19岁的蒲松龄参加了儿童考试,先后获得了县、府、道三名第一名,成为了一名学者。
可叹之后,好运从此再也不眷顾他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与刘国鼎的女儿结婚。1660年首次参加乡试,意外落选。三年后,重振旗鼓,再次败北。根据他自己在《刘茹人行实》中的说法,他的妻子刘茹人非常贤惠,深受公婆的喜爱。嫂子是个悍妇,嫉妒刘茹人,和其他几个嫂子一起说公婆偏心,私下给刘茹人东西,吵得不能正常生活,只好分家。
事实上,这些都是外表,实际问题是蒲松龄年复一年地学习考试,不能出去赚钱,经济上依赖几个兄弟。在他几次失败后,几个兄弟对他失去了信心,自然不愿意为他付出代价
。分居时,邪恶的嫂子抢走了祖先留下的所有好土地和好房子。蒲松龄分配的土地最差,一年产不了多少东西。他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因为他已经结婚并有了第一个孩子。
[img]452336[/img]
维持生计,做私立学校教师
分居后,他不得不成为村里的一名私立学校教师。不久,他应朋友孙辉的邀请成为了一名工作人员。一年后,为了参加第二年的乡村考试,他回到了家乡。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他在学习和准备考试的同时教书。当时,他30出头,对科举考试和仕途有很大的幻想。然而,他又参加了乡村考试,仍然在孙山出名。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参加乡试,但他无法通过乡试。就这样,他成为了一名前所未有的私立学校教师,几乎一生都在为考试做准备。
39岁时,蒲松龄来到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当学校老师,不知不觉在毕家工作了30年。他不仅要教毕家的八个孙子读书,学会写文章,还要陪他们去济南府参加考试。蒲松龄写得很好,成为了毕家的代言人。毕家的社交文字来自蒲松龄。
对古代文人来说,除了当官,似乎只有书立说这条出路。
毕家老爷特别欣赏和重视他,对他很好。 5万本书可以随意阅读,家里最安静、最适合阅读的地方也可以安排给蒲松龄。所有用于写作的纸、墨和灯都满足了它们的需要。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虽然蒲松龄时不时地注意为乡村试验做准备,但他花了更多的精力阅读和写作。根据现代的说法,这是为了创造。
为了广泛收集材料,他在路边的树下铺了芦席,并设置了茶和香烟。所有路过这里的行人都免费提供茶和香烟。只有一个要求,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20年的努力,他终于写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这本书有491部短篇小说,主题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大多数作品通过谈论狐狸和鬼魂的方式,强烈批评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具有永不厌倦阅读的艺术魅力。
1709年,几乎一辈子当私立学校老师的蒲松龄决定退休回家。当时,他已经70多岁了,变得健忘、耳聋、牙齿摇晃、失明和风湿病。
1711年,70多岁的蒲松龄去青州考贡,终于考上了年贡生。虽然他获得了名誉,但他不能再当官了。1715年正月22日,他在故居聊斋“坐在窗前”。
揭秘:为什么一代文豪蒲松龄屡试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