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结束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前夕,共有295年。接下来,听听他的一些故事。
春秋时期,许多小国先后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导致了战国时期的七位英雄。其中,本文所说的顿国在春秋时期被楚国摧毁。顿国是一个姓姬的诸侯国,曾经附属于附近的陈国,最终在春秋时期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一
@ 根据《史记》、据《左传》等史料记载,古顿国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在淮水中上游分封的姬姓国之一。对此,在笔者看来,淮河流域原本是商朝的重要地区。周武王取代商朝后,将姬姓诸侯国分封到这一地区,自然是为了避免商朝势力东山再起。
[img]451987[/img]
除顿国外,周朝还在这里分封了沈、项、息、番、蔡、道、蒋、曾、唐等诸多姬姓小国,使其成为守卫周朝南疆的屏障。这些周初分封的诸侯小国,面积不大。顿国爵位为子爵,封地面积仅250平方米左右。按照周代封建官制,“王者制禄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在史料中,顿国国君被称为“顿子”,显示顿是第四等小国。
在我看来,周朝诸侯国的爵位与他们最初的封地直接相关。例如,楚国和顿国一样,作为子爵诸侯国,一开始封地相对较小。当然,经过众多君主的努力,楚国通过兼并周边诸侯国,逐渐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辽阔的诸侯国。相应地,对顿国而言,位于中原地区,没有扩张空间,这就导致顿国的疆域长期处于狭窄状态。
二
顿国在哪里?清顾东高的《春秋大事年表》说:“顿国在县(指商水县)北30英里处。顿国被迫陈南奔楚,自顿南迁,故称南顿。”这一记录不仅指出了顿国的初始封地和迁居地,也指出了顿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阶段。
因此,很明显,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商水县顿国故城,后来被陈国逼南迁。南顿(今河南项城南顿镇)毗邻陈国、项国、沈国。
临桂姓陈国,东接姬姓项,沈,南接姬姓蔡国。在后来的诸侯争霸中,这些诸侯国的疆域发生了变化。西周时期,周王朝实力雄厚,能够约束各种诸侯国。在此背景下,顿国与周边诸侯国相安无事,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陈为大国,顿为小国,顿依附于陈,陈也需要顿国作为屏障。春秋初期,两国关系密切。而且,对于顿国来说,它不仅依附于陈国,还与陈国结婚,这自然有助于巩固顿国与陈国的关系,与其他诸侯国竞争。
[img]451988[/img]
三
楚国从春秋初期开始向中原扩张。在这方面,顿国作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在中原大国诸侯之间,立即离开大国,摇摆不定,整天恐慌。根据《史记》、据《左传》等史料记载,顿国原本依附于陈国,但在楚国向中原扩张后,顿国背叛了陈国,转而投靠楚国。陈国自然对顿国的这种行为非常不满。于是,陈国大军压境,顿子失国,顿子逃到楚国求助,在楚国避难。
陈国逐顿的具体年份,历史资料模糊不清,估计应在公元前637年或之前。公元前637年秋,陈国在归还楚国的同时又暗中勾结宋国,楚国君主随后接受顿子求助,派大军攻打陈国。占领焦夷两地后,楚军在顿地修建新城后回国。对此,《左传·Xi公二十三年》记载:“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二宋也。取焦,夷,城顿而还。公元前635年,楚国命令尹子玉(即成得臣)包围陈国,护送顿子返回新建都邑,使顿子复国。
在这方面,在我看来,尽管楚国帮助顿国复国。然而,这只是楚国称霸中原的权宜之计。对于顿国来说,终究不可避免地会被楚国吞并。
四
@ 顿国复国后,实力更加衰落,完全成为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69年夏天,楚国派兵攻打陈国,命令顿国攻打陈国。因此,陈国包围了顿国。对此,《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楚人使顿间入侵,所以陈人围顿。”在春秋争霸战争中,陈、顿、沈、蔡等诸侯国都被强楚吓倒,多次随其征服其他诸侯国。
[img]451989[/img]
公元前496年2月,顿国君主准备投靠晋国,于是顿国背叛了楚国,与陈国断绝了关系。春秋时期,晋楚长期争霸,也在争夺更多小国的臣服。现在,顿国背叛了自己,倒向了晋国,楚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因此,公元前496年左右,楚国在陈国的帮助下发兵灭了顿国,使其纳入楚国版图。对顿国来说,春秋后期也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顿国历史上的领土在哪里?最后是怎么灭亡的?